小滿居染織工坊:從產地到書桌 用土地的能量賦予工藝新生命

小滿居染織工坊:從產地到書桌 用土地的能量賦予工藝新生命
小滿居染織工坊:從產地到書桌 用土地的能量賦予工藝新生命

小滿居染織工坊負責人黃世豐創立「紙農書院」內斂地與每位居民、在地夥伴對話,透過常民的生活互動下,細膩挖掘在地的獨特,並善用那0.1的差距,以溫和、堅定的步調發揮因地制宜、因地利用的美好,最後將其轉化到紙品工藝的設計精神中,讓書院與在地發展迎向共好。

求新、求變又求快的社會運轉時速裡,不消多久,產品推陳出新,替代品、仿冒品已從四方冒出了頭,在一刻不得閒的動態競爭市場,凡事沒個準。

然而,小滿居染織工坊超然於此,負責人黃世豐把時間鎖住當下,專注於手中現有的事物,就此,全心投入生活化的工藝,專研起「紙」品設計,並且連結在地文化,發展商業合作。

匠人氣息 內在的工藝魂

「投入工藝的鑽研,是一種愉快的感動,我也很難解釋,就好像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深深被傳統工藝所吸引的黃世豐,踏入工藝領域已超過數十年,他表示雖非順遂安穩,但創作的過程,讓人感覺每天的生活都充滿著精彩。

2011 年,因太太的染織工作需求,成立了小滿居染織工坊,黃世豐便與太太共同經營起傳統工藝,創業期間融入生產、生活及生態的營運理念,塑造特色工坊,更孕育了「紙農書院」的品牌。

當時兩人落腳埔里,在黃世豐敏銳的社會觀察下,加上關注地方創生議題,使他思索「地方的等號是什麼」,而以紙為名的埔里便成為黃世豐的在地聯想,而後也促動其大力推展「埔里紙鎮」作為在地品牌。摸索在地特色的過程,黃世豐也踏上了「造紙」之路,自此雕塑著紙的工藝,而工藝反饋著他的人生,兩兩相織。

扎根雲林 打造雲農紙、農禪紙等在地紙品

因緣際會下,2021 年小滿居染織工坊搬遷至雲林,進駐斗六雲中街的生活聚落,而換址後,在地連結歸零,但黃世豐依舊秉持從0 到1 的勇氣,運用在地觀察,積極走訪社區,誠摯與聚落夥伴對話,讓紙農書院漸漸生根雲林土地。

熟悉新環境後,黃世豐對工藝的觸角開始深入雲林、斗六的文史與產業脈絡,其堅持使用在地元素,運用在地農廢的天然纖維為基材,以重視地方連結的態度,不斷思索如何發展專屬雲林的紙品工藝。而他也在因地制宜的現地現用中,從雲林20 鄉鎮農特產餘料裡,成功研發在地特色的「雲農紙」、「農禪紙」等在地紙品。

此外,黃世豐更進一步構思手中的工藝品能如何帶動聚落的商業效益,而他以雲中街聚落為圓心,將產品結合體驗,串連地方業者與觀光業者,以異業聯盟的策略,將共好的凝聚力擴散出去。

開展三股之力 品牌識別、深度旅遊、社群行銷

紙農書院在雲林耕耘了一年多,但黃世豐清楚雲農紙在缺乏品牌識別系統的設計下,難以將品牌意象導入產品,傳遞核心價值,此外,他更考量現階段的體驗遊程需再加值,跳脫常態性的DIY 模式,朝深度的旅遊體驗發展,同時,運用社群行銷,提高品牌曝光,激發來客率。

因此,透過中小企業服務優化與特色加值計畫,小滿居在輔導業師陳皇利的資源挹注下,率先規劃以「紙農書院」的視覺意象作為雲農紙的識別延伸,使整體的品牌形象達到一致性,而字體的設計上,團隊從產品特色中抽取合適的特性,「工藝仰賴雙手,有手心的溫度才有這項工藝品的誕生。」因此選用手寫書法體的風格呈現手作的溫度與質感,同時也加深顧客對手工造紙品牌的情感連結。

建置四大流程的體驗之旅 深化顧客關係

計畫期間,開發了「從產地到書桌」共創型的深度旅遊服務,讓顧客從「產地體驗」、「文化採集」、「參與設計」到「紙材創作」4 大流程依序體驗,特別在文化採集的環節上,一改過往在地小旅行或DIY 遊程的制式模式,手作的材料不再被動供應,顧客需主動地從雲中街採集而得,藉由採集的過程,顧客多了思考、探索和好奇的體驗歷程,使其對認識在地、與在地對話的意願變得更有彈性。

而在4 大流程的安排下,服務時間雖然較長,但長時間換得了深度、有層次的顧客體驗,以及顧客對於在地產業與文化的掌握力,接著再透過紙與複合材料共創設計,加深了參與感與成就感。

無遠弗屆的社群之力

除了實體遊程接觸顧客外,社群網路亦是極佳的發揮空間,經業師盤點後,統一以「紙農書院」為品牌名稱,集中社群曝光的強度,並建立臉書粉絲團與IG 的經營策略,分別從定義目標客群、確立粉絲團屬性、建立有效社群網絡、議題設定與操作、策略性推廣活動、資料回饋統計分析等6 大面向,為社群行銷導入結構化的機制,作為社群行銷優化之效益依據,並採滾動式修正,伺機調整粉絲團經營方式與發文內容,以因應多變的消費市場。

在品牌識別系統的根基下,紙農書院借助社群的力量,觸及潛在客群,並持續地曝光品牌,提昇知名度與好感度,以轉換實質的來客率。

黃世豐對前進的步伐不求快,他讓紙農書院內斂地與每位居民、在地夥伴對話,透過常民的生活互動下,細膩挖掘在地的獨特,並善用那0.1 的差距,以溫和、堅定的步調發揮因地制宜、因地利用的美好,最後將其轉化到紙品工藝的設計精神中,讓書院與在地發展迎向共好。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23年3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