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犬颱風重創蘭嶼,帶出醫療資源長年匱乏,與被遺忘的海砂屋問題

文:DJACC AAH(關注蘭嶼議題的高中生)

在2023年10月初,小犬颱風路過南台灣。雖然沒有登陸,卻對台灣東部、南部地區帶來災情,特別是蘭嶼。

蘭嶼在小犬颱風侵襲期間,測得台灣氣象史上最大陣風95.2公尺/秒,而這一紀錄也是世界氣象觀測史上第三強的陣風。也因為這樣,蘭嶼受災嚴重,例如開元港許多船隻翻覆、島上電線桿東倒西歪、一般住宅門窗嚴重受損、許多老人家日常仰賴的涼亭也被強風摧毀等。

而這些也只不過是蘭嶼風災的冰山一角。在這條漫長的復原之路上,可想而知的不只是蘭嶼需要龐大的經費,在盡速恢復蘭嶼當地基礎民生需求的同時,辛苦整頓、再建造的家園又能怎麼樣因應全球沸騰時代及連帶越發劇烈的氣候事件所帶來的挑戰?

小犬颱風過後滿目瘡痍的蘭嶼

在去年、今年夏天,因為執行研究計畫的關係,我們在蘭嶼待了不少時間,從事的調查項目以醫療服務與居住現況為主。對於蘭嶼這座島嶼在民生方面的脆弱性,算是有相當程度的認識和理解。

小犬颱風最接近台灣的那天晚上,當許多人關心的是隔天有無放颱風假的問題的時候,身在台北的我們,對於蘭嶼可能遭遇的風災感到憂慮。

當天晚上便沒有了曾接待我們數日、很照顧我們的民宿老夫婦的音訊。直到隔日,我們才知道狀況比想的更嚴重,知道蘭嶼測得的最大陣風破了紀錄,網路上也開始有一些現場畫面釋出。畫面中的蘭嶼,都是曾經去過的地方,但看到的當下只能用滿目瘡痍來形容。而這些訊息是如此珍貴,因為蘭嶼在這一次不僅有許多地方停水斷電,而且網路通訊設施受損嚴重,無法在第一時間輕易對外聯絡,甚至讓地方內部聯繫受阻。

在通訊已成救災時的重要物資的時代,基礎通訊能力的喪失對於救災、復原等工作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挑戰。

事實上,蘭嶼是一個容易受強風侵襲的地方,看傳統地下屋的蓋法就可以知道。這一次小犬風災或許是一個契機,需要想想看該怎麼重新規劃、鞏固水、電、通訊等基礎建設,才能夠更好地抵禦強度可能更高的災害。

除了基礎建設之外,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是目前島上的海砂屋。

海砂屋,與醫療服務的缺乏

蘭嶼約莫50多間的海砂屋都是小犬風災下潛在的一個危險因子,有如紙房子,隨時都有可能崩塌,導致街區被破壞和人生安全被威脅。而為什麼蘭嶼會有這些海砂屋呢?回顧威權時代,政府當時視傳統地下屋為落後的象徵,於是提倡建設現代國宅,同時拆除傳統地下屋。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許多國宅卻是海砂屋。後來,到了1990年代政府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補助住戶45萬元就地改建。但當我們到現場勘查時,看見了許多只漆刷、整修正面的海砂屋,而其他兩側和背面都依然有明顯的鋼筋外露和壁癌,可見45萬元的補助根本就不足!

這些海砂屋住宅都坐落在非常不顯眼的地方,問題也持續地被遺忘。

為了解決住房問題,達悟人只剩下兩個選擇,一是到台灣本島打工存錢,二是繼續保留海砂屋,甚至繼續住在裡面。在我們訪談後得知,每有颱風來襲時,有些住在海砂屋的人們就會到親友家避難。作為外人,我們很難想像那種生活在搖搖欲墜的空間的不安與恐懼,而這卻是某些人的日常。

我們能預測颱風,或許可以先逃,但地震呢?而住在海砂屋中的人們,大多年事已高。意外事件降臨時,又能怎麼逃呢?蘭嶼的這些海砂屋不僅是極待轉型正義的死角,同時間也是在公共安全的風險管理方面不可忽視的永續發展課題。

一直以來,蘭嶼因地處偏遠,島上醫療服務項目、量能有限,在發生需要急救的情況時,便顯得特別棘手。後送之路不僅遙遠,也因為中間需要轉換運輸方式,與時間賽跑的同時,就可能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

該怎麼提升醫療服務的等級,可能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解決的問題,且政府也不是沒有動作。不過,當蘭嶼面對重大災害事件時,例如這一次的小犬颱風,可能會因為交通、聯繫受阻的問題,造成原本有限的醫療服務無法即時因應需求的情事發生。

相關問題也包括了島上藥物儲備問題,例如慢性病患所需的日常藥物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訪談時得知,近年蘭嶼的觀光發展或許為地方帶來一定收入,若看2017年至2022年等六年的每月觀光客到訪蘭嶼的人次,就能知道從2020年起,時有單月旅客人次超越25000人,是蘭嶼常住人口約5000人的五倍左右,過去也曾有觀光旺季短短幾天之內用盡島上三個月醫療儲備的情況發生。

雖然小犬颱風發生在10月,已非蘭嶼的觀光旺季,但假設災害發生的時候在觀光旺季時呢?如果資源補充不及,卻又有災害發生時,那麼當地的醫療又能怎麼支持蘭嶼日常所需呢?顯然的,島嶼的發展需要考量更多面向,並且做更長遠的評估、規劃。時常捉襟見肘的資源越來越難以應付災害越發頻繁的世界。

蘭嶼不是台灣的特例

風災過後,蘭嶼需要重建,但對於一個老年人口比例相對較高且資源相對匱乏的社會來說,再出發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蘭嶼在抵禦災害的條件上不比台灣本島,從蘭嶼這次受災急需能修繕鋁門窗的專業師傅,而不只是需要飲水、食物等日常需求,就知道島嶼有其地方的特殊性,進而突顯了脆弱性。

也因為這樣,需要更多人的關注,並且挹注更多資源。

雖然我們力量有限,僅根據最近兩年短暫造訪蘭嶼的觀察提出幾個發展上的問題,短期內可能也難有具體解方,還需要更多討論,但趁這次風災,讓我們看見蘭嶼在長久的歷史、地理發展中所遭遇的待解難題,並且在重建的過程中強化基礎建設,甚至做更總體的土地利用規劃,是因應全球沸騰時代可能帶來更多挑戰的長遠之計。

而值得特別留意的是,蘭嶼也不是台灣的特例,還有許多和蘭嶼一樣遭遇相似困境的地方,都需要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思考該怎麼在多災多難的時代立足與共生。

延伸閱讀
【專訪】OX社長山口高司:活用機車製造磨練出的技術,秉持初衷打造獨霸帕運殿堂的競技型輪椅
中國「白紙運動」一週年:海外青年希冀建牆外異見網絡,「搶奪公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