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GO!GO!】『石門』 兵進瑯橋 血染牡丹

文:黃立夫 圖/江敬業

人們對於「國境之南」恆春的印象,除了陽光沙灘的墾丁,就是《海角七號》的電影愛情故事。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140餘年前,在古名為瑯嶠的此地,曾發生過驚天動地的原住民抗日戰役─牡丹社事件,為涵蓋西元1871年至1874年(清同治10年至13年)間發生於南臺灣恆春半島兩起重大事件的統稱。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
恆春古城。(圖:江敬業)

1871年10月18日一艘宮古島船隻,於前往琉球王國的回程中遭遇暴風雨襲擊,11月6日漂流至現今屏東縣滿州鄉的八瑤灣一帶,有66名船員順利登岸。他們上岸後由馬農望溪的山路向西行進,進入高士佛社(Kuskus)的部落,高士佛人收容了這群宮古島人。翌日高士佛人要外出打獵,囑咐宮古島人不要離開村落,但宮古島人因語言不通,心生恐懼,決定採分組方式逃離部落。這群宮古島人逃至雙溪口,雖遇到客家人鄧天保給予保護,但是高士佛人追到鄧家,質問宮古島人是否有意帶人進來搶占領土,最後共有54位宮古島人遭殺害,只有12人趁亂逃逸,循著四重溪一路往西,於11月9日抵達保力庄,獲庄長楊友旺搭救。在楊友旺的居中折衝下,高士佛人與馳援的牡丹社人放棄追殺宮古島人。12名宮古島人在楊友旺家中休養40餘日後,於瑯嶠灣搭船北上至楓港,再經陸路至鳳山縣,翌年(1872年)轉送至福州琉球館,最終於6月2日返抵琉球王國。

高士神社
高士神社
高士神社,建於1939年,1945年日本投降後一度毀壞廢棄,2015年重建,祭祀高士部落的戰士,包含牡丹社事件為部落犧牲的族人、二戰期間受日本政府徵兵的排灣族軍人等,是戰後唯一一座供奉祖靈的神社。(圖:江敬業)

事件發生後,日本明治政府即有官員主張出兵臺灣。熟悉臺灣番地事務的前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Charles W. LeGendre)與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經多次會談後,確認以「臺灣番地無主論」作為出兵臺灣的依據。1874年日本正式出兵臺灣,於5月8日至10日間經海路陸續抵達瑯嶠灣,總兵力約3千6百餘人,坐實了先前高士佛人及牡丹社人對於外人侵占領土的疑慮。

5月18日幾名日本士兵至雙溪口、四重溪一帶巡邏時,遭防守石門的牡丹社人攻擊,帶隊的班長遭殺害馘首。21日日軍12人奉命前往班長被害地點進行調查,於四重溪再度遭到50餘名牡丹社人襲擊,日軍本部隨即派遣250名日軍趕往支援,與牡丹社人激烈交戰,雙方各有傷亡。

5月22日日軍進入四重溪,攻擊牡丹社人防守的石門要地。「石門」為左側石門山及右側五重溪山夾峙而成的天險,中間為湍急的四重溪。日軍陸戰隊員20餘人冒險攀爬左側石門山的懸崖,最後順利登頂,以居高臨下的優勢對牡丹社人進行狙擊,涉溪的日軍也趁機開火進攻,牡丹社人不敵日軍優勢,只能暫時撤退。此役日軍死亡5、6人,負傷20餘人;牡丹社人死亡12人,包括頭目阿祿古(Aruqu kavulungan)父子,負傷20餘人。

日軍的進軍路線,沿四重溪而上
日軍的進軍路線,沿四重溪而上
日軍的進軍路線,沿四重溪而上。(圖:江敬業)

為澈底消滅牡丹社人的武力,日軍於6月1日起兵分三路展開攻擊,陸續圍攻高士佛社、牡丹社並燒毀村落,最後於牡丹大社會合。不敵日軍攻勢的牡丹社人、高士佛人只能退入深山藏匿。

牡丹社人及高士佛人為了捍衛家園領土,不惜與日軍奮戰到底的精神,著實令人感佩,壯烈犧牲的牡丹社頭目阿祿古,也成為後人景仰的抗日英雄。清廷於牡丹社事件後也改變對臺經營方針,派遣沈葆楨為欽差大臣,並積極督辦各項防務。瑯嶠也改名為恆春,並於1875年起興建恆春城。

因應牡丹社事件而生的恆春古城
因應牡丹社事件而生的恆春古城
因應牡丹社事件而生的恆春古城。(圖:江敬業)

現在的石門古戰場,仍維持著140餘年前的地貌景觀。左側的石門山和右側的五重溪山依然高聳挺立,谷底的四重溪旁則是主要通行的199縣道。沿著199縣道往北前行,可抵達牡丹社事件紀念公園,公園內設有解說牌,可了解牡丹社事件的始末及排灣族傳統文化梗概。續往北走,可抵達石門村,村旁即遇難宮古島民的旅程終點:雙溪口,四重溪與八瑤溪匯合之處,是重要的歷史事件現場。

石門古戰場石門天險
石門古戰場石門天險
石門古戰場石門天險。(圖:江敬業)

在群山環繞的美景中,回顧這場激烈的戰役,心中不禁為當時挺身而出、捍衛家園的原住民勇士們,默默致上最高的敬意。

琉球藩民墓
琉球藩民墓
琉球藩民墓。(圖:江敬業)

參考書目

◆ 日本台灣蕃地事務局(2005)。《處蕃提要》 (黃得峰、王學新譯)。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原著編纂於1874年)

◆ 林呈蓉(2006)。《牡丹社事件的真相》。博揚文化。

◆ 林修澈(2017)。《原住民族重大歷史事件系列叢書(三)—牡丹社事件》。原住民族委員會。

◆ 駱芬美(2014)。《被混淆的台灣史—1861~1949之史實不等於事實》。時報文化。

◆ 戴寶村(1993)。《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自立晚報社。

◆ House, E.(2003)。《征臺紀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陳政三譯述)。原民文化。(原著出版於1875年)

兵進瑯橋 血染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