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GO!GO!】阿里山山野炊煙茶席
文‧圖/彭靜文
國人喝茶歷史悠長,早在唐朝以前,茶已成為百姓的日常。從隋、唐到宋朝大約六百多年的時間,更是茶文化最興盛的時期。然而,在時間的洪流裡,臺灣人的喝茶文化,似乎沒有繼承遁世山林雅士對於茶文化的悟道和昇華。臺灣人最常見的喝茶氣氛就是閒話家常,或是交際應酬。但近年你發現到微妙的變化嗎?在臺灣人的喝茶日常裡,有一群人正在興起一種喝茶文化「美學」,在茶團體或是茶博覽會的推廣下,這群人說,我們現在喝的是「茶藝」,茶藝的基礎就是「茶席」,茶藝強調如何泡一壺好茶,茶席則是學習如何享受一壺好茶。
談起茶的美學,一般人最容易聯想到的便是日本茶道,殊不知,日本茶道是從唐代傳入日本;西元645年日本實行大化革新,派遣大量「遣唐使」到中土學習中華文化,學習僧將從中習得的禮制、官制、佛教、建築、文史、書畫等學問帶回日本,其中包括喝茶的文化,例如日本第一位煎茶人永忠和尚,在中土留學時間,正值陸羽完成《茶經》著作,是茶文化在唐朝發揚光大的時期,永忠和尚於西元805年回到日本,他用陸羽《茶經》上的烹茶法為日本嵯峨天皇煎了一碗茶,茶湯的滋味讓天皇驚豔,兩個月後天皇下令推廣。日本茶道繼承當時中土茶文化的章法和制度,強調各種繁複的程序和儀式,最後達到天人合一的極致;相較於中國茶文化,中國人則強調飲茶自然和愜意。
臺灣人愛喝茶,「大阿里山茶區」是臺灣高山茶的代表區域之一。大阿里山茶區分布於阿里山、竹崎、梅山、番路、中埔、大埔等鄉鎮,種植面積超過2,000公頃是臺灣茶業最大的產區。根據統計資料,全世界最好的茶區位於北回歸線兩側50公里內,且終年雲霧繚繞的山區,大阿里山茶區正好位於此緯度,海拔高度也在1,000至1,700公尺的山坡地,氣候涼冷,早晚雲霧繚繞、平均日照短,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使茶葉沖泡出的茶湯,高雅回甘。由於阿里山茶區分布的海拔範圍落差高達700公尺,茶農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海拔,不同的茶樹種類,藉由經驗豐富製茶師傅的揉捻功夫,採取不同的發酵作法,或許製造出碧綠清香,或是喉韻豐潤的各式好茶。
我一直嚮往於傳統潑墨山水畫中,文人雅士「山野烹茶」遁世脫俗的瀟灑,我在梅山鄉太興村的「山野炊煙生活茶空間」,實現了這一份山野溪澗的風雅。人稱教官的詹豐成,曾在學校擔任軍訓教官,於民國92年退伍後,曾開過茶藝館,期間開始醉心於鐵壺的收藏,對於鐵壺作品獨具慧眼,進而開始從事鐵壺的投資和買賣,後來因為嚮往山野炊煙的生活,在從事茶葉種植朋友的介紹下,當時便被藏在檳榔樹林裡的阿葉溪所吸引,於是買下太興村溪頭28號的殘破老屋。
聽著教官說著老屋的故事,十多年前,這裡還是一處漏雨斑駁沒有人會看得上眼的破舊老宅,教官與妻子兩人胼手胝足,前後斷斷續續花了10年的時間,來回嘉義市區,按照老厝原來的修護工法盡量保持原貌,老屋前展示著石磨和各式古物,沿著竹林邊的碎石步道再到茶席處,這裡陳設的風格隨興,透露出這對夫妻對於生活態度的赤子之心!他的妻子說,這裡是教官的兒童樂園,白天隨意坐在茶空間,聽著溪水鳥鳴,欣賞眼前的山景,夏天晴朗的夜晚,他們便躺在「浴缸」裡愜意欣賞星空和點點的夏日螢火蟲。
山野炊煙從數年前開始設置野溪茶席,教官笑著說,第一次看見阿葉溪就覺得這裡是他的理想客廳,這裡是名副其實的「美麗」空間,中文字「水」的讀音和臺語「美麗」的唸法相同,阿葉溪上小巧不喧嘩的瀑布,石頭上綠茵的青苔,潺潺的溪水聲,在溪澗裡享受一壺好茶,享受和諧簡單的精神境界,人生夫復何求!搭配阿里山不同季節的風情,讓茶文化的細緻在大自然的襯托下,品茶氣氛更加迷人昇華。
將茶席融入阿里山的風景,在山林裡,放眼的青綠洗滌沾染身上的都市塵埃,輕吸一口微涼的空氣,可以安撫人們躁動的靈魂;在茶席上,欣賞著茶師利用各種元素布置出來的席面韻味,用沉靜泡出一壺淡雅閒適的好茶,這是一場讓人心領神會的茶文化饗宴。
跟著茶香去旅行,讓你看見不一樣層次的阿里山,意境是茶席的靈魂,茶師秉著茶道一期一會的心情,誠心地為你泡著一壺好茶,在沒有框架的大自然茶席裡,一切都是如此的純粹,可以將自己放空到一種最簡單的沉靜。
阿里山山野炊煙茶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