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繪本變身小學教案 推廣客語也實踐SDGs

【記者卓羽榛台北報導】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去年11月底,出版客語繪本《小花》,將「叔公太有四個名字」的故事,透過未來世界生命樹的設定,帶領孩子探索他者生命,也化為自我成長養分,獲得廣大讀者好評,今年再接再厲,除將《小花》改編為哈哈糖Podcast節目〈一頭樹仔〉,更敦聘教育局國教輔導團本土語言輔導員,將繪本改編為小學教案,在推廣客語之餘,也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小花》將故事設定在多重宇宙的未來世界裡,每個人和周遭親人,身旁都緊緊跟隨屬於自己的生命樹,樹上會結出各種味道的生命果實,吃了就能看見樹主人不同階段的生命故事。陳冠燁、李婉菁輔導員分別從親屬稱謂和味道語詞發想,編撰〈遽遽大〉與〈味緒〉教案,協助教師透過圖卡導讀、分組訪問與句型造句等活動,將繪本設定轉化為生動活潑的客家語言文化教學。

《小花》主角細花仔在品嚐叔公太生命果實的過程中,發現他有四個名字,並分別對應泰雅族、臺籍日本兵、中華民國國民、客家人等多重身分。張瑜琦、陳冠燁輔導員先從叔公太的四個名字發展〈安名〉教案,帶領學生練習自己與家人名字的客語口說,認識這些名字的歷史與文化意涵,滿足學生對於他者生命的好奇,張瑜琦、李婉菁輔導員繼而從叔公太的多重身分創作〈無共樣〉教案,引導學生練習客語口說自我與他者異同之處,更讓孩子們學習包容差異與欣賞多元,並轉化為自我成長的養分。

臺北市客委會徐世勲主任委員表示,在全球化浪潮襲捲下,多元國族、族群、性別、身心障礙別與文化不斷交錯雜揉,主體往往與多個文化互有聯繫,卻又難以完全融入。《小花》繪本與衍生的Podcast節目和小學教案,透過細花仔的孩童視角,可以引領師生與各年齡層的讀者反思,人們在什麼情境下,才有勇氣訴說自己的遭遇,而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又如何不只是抽象概念,更是一種藉由同理共感他者處境或困境,而不斷豐富自我生命的永續行動。

徐主委進而表示,《小花》與各種衍生作品,透過圖文、聲音與教學活動,步步引導孩子們認識多元族群文化與多元歷史敘事,在推廣客語的同時,也為臺北這座城市實踐SDGs有關優質教育、減少不平等、性別平權等多項目標,在族群面上做出實際貢獻。《小花》教案的推動,更為族群、文化、教育事務相結合,提供了一個成功範例,客委會未來將持續與教育局和其他局處,在各項業務上密切合作,促進多元人群之間的同理與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