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出征范琪斐!柯P前幕僚揭民眾黨6伎倆「巨嬰離不開子宮」

【林士為/綜合報導】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日前砲轟行政院長卓榮泰是「說謊慣犯」,接受媒體人范琪斐專訪討論國會擴權法案,但事後不滿2個半小時訪談被剪成1個半小時,還剪掉他罵民進黨的話,范琪斐則上傳「一刀未剪版影片」反擊,雙方隔空開戰。對此,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前幕僚、政治評論員吳靜怡指出,民眾黨第一時間直指行政院長卓榮泰「造謠」,接著又攻擊媒體人范琪斐為側翼,面對不一樣的聲音就大肆批評,並分析6大手法,這就如同巨嬰,離開不了媽媽的子宮。

黃國昌日前接受范琪斐專訪,討論國會擴權法案內容,但黃國昌事後抱怨,2個半小時的訪談被剪成1個半小時,還剪掉他罵民進黨的內容,范琪斐事後上傳「一刀未剪版影片」反擊,雙方隔空開戰。

吳靜怡在臉書上指出,民眾黨第一時間直指行政院長卓榮泰「造謠」,接著又攻擊媒體人范琪斐為側翼,從柯文哲開始這樣的文化從來沒有變過,面對不一樣的聲音就大肆批評,甚至指責都是被民進黨給資訊作戰了,這樣強勢心態,她提出6點分析:

1、被看破手腳,就轉移焦點:
指責對方為側翼可以容易的轉移公眾對實際「國會擴權」爭議的關注,避免討論那些對自己不利或需要解決的困難。
2、民調驟降,先鞏固支持者:
這種策略可以極快強化僅存支持者的團結,將不同意見者塑造成共同敵人,增強內部的凝聚力,即便跳脫不了同溫層,也無法挽回中間選民信任度。
3、盡可能削弱對手的可信度:
透過貼標籤和指責,削弱自己以外任何人的公信力,刻意讓自己以外的觀點被視為帶有偏見或政治動機,而非基於事實和理性的討論。
5、簡化複雜問題轉為政黨戰:
將問題歸因於媒體、民進黨,可以簡化複雜的社會和理性的法治問題,使其更容易被固定支持者理解和接受,儘管這種簡化可能並不符合現實情況。
6、採取網軍側翼策略性攻擊:
在政治競爭中,攻擊對手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在網路輿論中佔據上風,壓制異議聲音,從而保持自身的政治優勢,但青鳥行動年齡層較低,參與者政治屬性屬於中性,透過傳統網路輿論戰反而產生巨大反效果。

吳靜怡表示,綜合以上的幾點分析,政治人物若想跨越同溫層,應該要面對群眾溝通,而不是只擅長自己選擇的麥克風,不應該總是在舒適圈的媒體面前抱怨,並強調:「這就如同巨嬰,離開不了媽媽的子宮」。

吳靜怡認為,范琪斐的討論度因為黃國昌的關係變很高,反而讓辛苦到花蓮騎腳踏車的柯文哲完全沒有任何聲量,有人以為自己騎腳踏車是直播流量密碼,事實上,「可憐的柯文哲」沒有假流量都難長久保持破兩千人。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7日於花蓮環騎。翻攝柯文哲臉書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7日於花蓮環騎。翻攝柯文哲臉書

【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