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鄭捷,你在生什麼氣?


文:林岱樺(專任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 認識國小五年級的男孩小鄭(化名),五年級了常常大便在褲子上,在班上個性退縮,遇困難不會求助,生氣時直接折斷湯匙,把橘子弄爛,或賴地大哭。 一天,廁所被發現有人塗抹大便在牆上,我去「現場勘查」,發現一件小鄭的藍色小飛機內褲,「兇手」是小鄭。我認得出小鄭的內褲,是因為我常常帶他去學校警衛室洗屁股,和小鄭一起洗他的內褲。 帶小鄭至警衛室洗屁股時,警衛告訴我:「這個小孩我認得!」警衛說小鄭國小二年級,有一天最早來學校跟警衛說:「幫我開教室門。」,警衛說:「小二要自己借鑰匙開教室門。」小鄭說:「趕快幫我開門,不然我殺了你!」警衛說:「殺你父母啦!你父母怎麼教你的?」。 一名五年級男孩小捷(化名),在學校欺負個性內向的小孩,同學不聽就叫同學進廁所,磨拳擦掌,捶向同學的下體。上課時把老師的粉筆藏起來,讓老師整節課都無法用粉筆。某次我和小捷在資訊教室聊天,小捷的手突然指向牆壁,叫我看牆面。牆面上寫著「你想怎樣?我想ㄕㄚ你」。 我目瞪口呆,從小到大看了很多塗鴉牆,第一次遇到作者,此刻「兇手」(作者)正坐在我面前。 聊著聊著,小捷告訴我,因為他低年級曾被嘲笑欺負,他覺得他要「變強」、「變壞」別人才不會欺負他,小捷告訴我:「我忍不住變壞了,我的心都是灰塵。」 正潔(化名)是小學六年級的女孩,因為網路霸凌開始失眠至精神科服藥,某次聊著,她主動提起鄭捷的話題,告訴我:「我不怕殺人,我想當殺手,我覺得鄭捷太笨了!」談起國小二年級是和同學的互動經驗,被同學告狀,覺得被背叛,世界崩塌,她說從此「對世界是委婉的拒絕」。接著說自己從小學三年級就想自殺了…… 我開始思考,為何這些小學生不是想殺人、就是想自殺?小學生真的會去殺人嗎?小學生真的會自殺嗎?殺人或自殺作為情緒表達的最終極形式,到底要表達什麼?我們「大人」真的在乎小學生想殺人或自殺嗎? 這些孩子,圍繞在他們身邊的議題不外乎我們最熟悉的隔壁鄰居:單親、家暴、酒癮、新住民二代、霸凌、師生關係、網路使用經驗等。這些對家庭、教育、社會、世界互動的失望、挫敗、無助、生氣的經驗,孩子向誰說?孩子可以表達嗎? 大人世界裡看似無關緊要、細鎖,對孩子而言卻有如世界崩塌的情感經驗,如告狀與被告狀的經驗,背後真正的議題是什麼?公平正義?尋求關注?被嘲笑的經驗背後,是否是個別差異、階級差異、文化差異?若鄭捷真的從小學就想殺人,我想坐時光機回去問當初的小鄭捷:「你在生什麼氣?」 大人的世界,是否允許孩子生氣失望? 當小孩對大人世界生氣、失望時,大人世界是否允許孩子生氣失望?還是馬上套上「你不乖」、「不要哭」的緊箍咒? 英國兒童精神分析師D. W. Winnicott在1960年代提出「真我」、「假我」的概念,「真我」是自發真誠的感受,如果不能自發真誠的感受,「假我」會跑出來防衛,用來隔離情感與外界疏離。孩子的生氣失望不被大人世界重視,孩子的需求被父母需求或期待所占據,孩子用各式各樣的偏差行為來吸引大人注意他的需求和期待,結果父母老師對孩子越來越生氣、失望,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師的生氣失望,對父母老師更生氣失望之後轉向放棄信任大人,放棄自己,和人失去真實情緒的聯結。 日積月累的失望憤怒,有的孩子會進而產生復仇的想法:「自殺或殺人」。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科進行台灣第一個全國性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近三分之一兒童有精神疾患,且3.1%的孩子半年內有自殺念頭,估計每10萬名孩童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在國小輔導實務中發現,小三小四學生,會在暴烈情緒時跑到窗邊想要跳樓自殺,在盛怒的情緒下,孩子因發展不夠成熟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是會造成悲劇的。 建議父母老師或任何一個照顧者,不要輕忽和孩子表現出來的失望和憤怒。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曾說,「小孩只有在另一個人能夠完全接受他、理解他和支持他的前提下,才能體驗自己的情感」。大人不妨回想自己小時候曾經擁有的情緒和痛苦,這些兒童時期的情緒和痛苦,使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 已故作家林奕含在她的婚禮致詞時,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人,我也希望我們的社會,能夠成為一個對孩子的痛苦有更多想像力的社會。 延伸閱讀

■  【中印局勢】印度是聰明或愚蠢?開不開戰會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