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原因 四成七經濟能力不足

(全國廣播/綜合報導)台灣社會少子化危機蔓延,從1980年代以來,每年出生人口數就以一至二萬人的幅度跌落,讓台灣少子化速度已居世界第一,馬英九總統甚至公開表示「少子化是國安問題」。根據《今周刊》與世新大學合作民調發現,民眾不想生的主要原因,近四成七係因「經濟能力不足」,甚至有三成民眾「所得不足養家」。這份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不是不想生,而是需要「催生」。

調查報告顯示,受訪者平均子女為1.87個,平均計劃生育1.9個下一代。但若在不考慮經濟壓力下,事實上台灣人想要生2.38個,而這已經高過讓台灣人口維持平衡的2.1人口替代率,能讓台灣免於「下一代消失」的危機。在2.38與1.9之間的空缺0.48,稱之為「生育缺口」,也就是「想生卻不生」的關鍵。若再從年齡層觀察,可以發現「生育缺口」以36歲至40歲的受訪者的0.54個為最多,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郭迺鋒認為,這一群人正面臨適育期的最終階段,經濟因素正是抉擇的臨門一腳。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46.57%的民眾表示「經濟能力不足」是國人生育意願低落的最主要原因,接下來的擔憂才是「怕影響生活品質」及「對於台灣環境沒有信心,不想孩子將來受苦」,分別佔12.97%及11.14%。真正「不想結婚」以及「不喜歡小孩」的比例,兩項合計僅約8%。

然而,政府近年來提出的多項生育津貼、補助是否就是民眾想要的?答案卻不盡然。《今周刊》按照不同年齡層交叉分析後,發現已生子的五、六年級最需要的是「所得稅減免補助」,政策需求度高達90.32%;而處於適孕年齡的七、八年級生則最需要「提高每月學齡前養育及托育補助」及「建立社區臨時托育制度」,政策需求度分別為94.64%及94.44%,顯見各年齡層皆有不同需要。

在性別工作平等法實施屆滿十周年的同時,這份調查卻顯示了令人失望的結果,在政府推行友善育兒措施方面,約有接近兩成的民眾不曉得生育津貼及育嬰假是什麼,甚至高達四成的民眾不清楚托育津貼補助,顯見政府應更加強福利政策宣導。尤其《今周刊》發現,大多數台灣人仍認為「照顧小孩是女人的事」,不僅在職場中請育嬰假者需面對來自公司與同事的壓力,甚至男性請育嬰假時還得面臨多一層的心理壓力。

此外,根據《今周刊》研究,除了育兒福利政策外,台灣與歐美國家還有另一項主要差異,就在於歐美國家對非婚生子的友善及多元家庭的提倡。其中法國有一半的小孩是非婚姻關係所生,瑞典非婚生的比例也很高。這一點對於觀念較傳統的華人來說,算是不小的衝擊。但根據本次調查結果,我們發現有將近八成的民眾已能夠接受非婚生子觀念,但實際上單身生子的女性,卻多少仍背負著傳統的異樣眼光及道德壓力。

《今周刊》本(8)日上午與世新大學財金系、立法委員田秋堇、黃昭順、李桐豪共同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公布「國人生養大調查」。此份問卷調查以電話訪問方式進行,調查對象為20至45歲之個人,調查期間為2011年12月22日至28日,調查區域為全國22縣市,樣本數共1068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正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