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右側胸悶 氣胸作怪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吳尚俊醫師昨(二十)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十七歲的年輕男性是個健康寶寶,身材高高瘦瘦,某天他在家看電視時卻忽然覺得右側胸口很悶,伴隨著咳嗽、胸痛、氣喘、冒冷汗。家人趕緊將他帶到醫院檢查,醫生在初步檢查並照完胸部X光後,跟他說有氣胸發生,必須住院治療。正常人在肺臟與胸壁間的肋膜腔是沒有空氣存在的,如果這裡有氣體堆積,將會導致肺部無法完全擴張就形成了所謂的氣胸。發生率約每十萬人有九人。 依照發生的原因可大略分為自發性及創傷性。「自發性」,為因為肺部內部原因自己發生,非人為因素引起的;「創傷性」,顧名思義為受傷或外力引起造成胸廓或肺臟完整性破損,常見包括車禍胸部擊或刀傷、槍傷導致肺部破裂,另外醫療行為所造成之醫源性氣胸,常見於肋膜積液抽取,肋膜或肺組織之切片檢查,及鎖骨下中央靜脈導管置入術。 氣胸的診斷包括病史詢問、臨床表現及藉由影像學檢查來確認,病史詢問最重要的是否有外傷的明顯病史,檢查有時可見外表的傷口。臨床表現則視氣體量之多少及病人原本肺功能來決定:從沒有症狀、輕微的胸痛、胸悶到心跳加快、呼吸困難甚至休克死亡都可能發生。因為可能會有輕微的症狀,一開始診斷上的懷疑是重要的,另外,也可在身體理學檢查聽診及叩診上幫助鑑別,包括減少吸氣時患側胸部的擴張及呼吸音的減低。而影像學方面的檢查是必須的,站立攝影之胸部X光影像判讀是初步必要的檢查。如果有因為太小的氣胸無法確定時,可以安排患者做高解像度之電解斷層掃描,其可進一步瞭解肺塌陷三度空間之情形,並可同時觀察兩側之肺實質或肋膜病變。 治療方面,就是想辦法將積存在肋膜腔的氣體排除。依照發生原因、肺部的疾病狀況及氣胸嚴重程度而有差異。對於自發性氣胸,輕微症狀或小規模氣胸的病人,因為身體可以自行吸收空氣,休息並追蹤X光即可;而高濃度氧氣的給予對於氣胸空氣的吸收是有幫助的,另外,細針穿刺抽出氣體也可加速氣體的移除。若是氣胸範圍較大或呼吸困難之病人,則建議需插胸管引流並住院觀察。一般而言,若是氣胸三至五天後仍未癒合,而持續有漏氣情形,則需考慮手術治療。而對於次發性氣胸的病人,因為原本肺部就有疾病,大多需要住院接受觀察及治療。 對於氣胸的處哩,除了上述的方式解決當下氣體蓄積於肋膜腔所引起的症狀外,更重要的是要預防氣胸的復發。事實上,自發性氣胸經保守治療後,復發的機率很高,第一次發作治癒後,發生第二次的機率約20-30%;如果是第二次發作治癒後,第三次的機率大於50%。 預防復發的方式包括化學性肋膜粘黏術或是外科手術。化學性肋膜粘黏術是使用某些抗生素(如四環黴素)或滑石粉經由胸腔引流管注入肋膜腔內引起肋膜的發炎反應,從而使臟層與壁層的肋膜粘合,密閉的肋膜腔就不復存在。此種方式用在不適合外科手術的病患,其成功率約60-70%不再復發。手術的目的,除了在找出這些造成氣胸的病灶(如小氣泡)將其切除,並視情況加上肋膜粘黏術,期使肋膜腔完全粘黏,使氣胸不致再發。外科手術不再復發率達90%以上。通常適應手術方式的病人為復發性氣胸、胸管引流後持續漏氣、合併氣血胸或膿胸,存在肺大氣泡,或特殊職業需要(如飛行員、潛水員、船員…等)。目前因胸腔內視鏡手術的進步,使得氣胸手術的傷口更小、傷口復原更快,成為目前處理氣胸手術的主流。 對於氣胸治療過後的病人,一般的日常活動或上班是沒有限制的,當然劇烈運動或身體碰觸性活動還是建議短期內不要進行。除此之外,因為高海拔相關的氣壓改變,空中旅行可能會誘發氣胸的復發,而根據英國胸腔醫學會2010年的治療指引,氣胸復發率會在發生後一年才會有顯著的下降,所以若沒有手術處理過的氣胸,會建議儘量延後空中旅行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