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PI的奇幻漂流》 3D與李安電影語言的完美結合

「華人之光」、金獎導演李安帶著他在台拍攝、首度嚐試3D技術新片《少年PI的奇幻漂流》榮歸台灣,片中瑰麗場景搭配先進立體視效、全新研發的造浪系統揉合科技後製,呈現耳目一新的觀影感受,成功將原被視為「不可能轉化成影像」的原著艱澀文字,成為可能。從電影即將全球上映前的現在時點回頭看,他坦言:「使用3D是為原本無法解決的困境解套」、「當初想法很天真、現在想想很天才」!

《少年PI》蘊含宗教、哲學、人文等內在哲思,透過男主角PI在海上漂流的奇幻旅程,李安成功將新科技與他向來擅長的細膩情感刻劃完美結合,給予觀眾感官視覺及精神內省的雙重震撼。將原本即不易讀的文字符號轉換為絢麗影像,過程艱辛又極具開創性,李安說:「電影本質上跟文字不一樣,它是影像,而且很大的影像,它產生的幻覺、你的注意力要非常集中,跟讀書不一樣。你可能花兩天時間讀一本書、讀兩個禮拜甚至兩個月,一直在繼續,它是一個間接的媒體、是符號性的媒體。」

電影從成年後的PI訴說成長背景、兒時回憶為開端,帶領觀眾重回少年PI海上漂流的奇幻旅程,如何理出電影可行的方式,同時又能讓觀眾盡情眼看、心靈感受?李安找出解套方法:「我就想到“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用一個老的PI、成熟的聲音,去講一個他自己的故事;你看到這個小PI的經歷的時候,又有一種感受,全知的觀點。這是我可以想到的方式,另外很多書中內在的東西,怎麼表現出來,我就想到現在有3D,加一個面向,說不定有解套的方法。當辦法想出來,你就盡情投入你的藝術創作,不要再去想書了。」

電影成功與否的關鍵重任,落在男主角蘇瑞吉沙瑪的肩頭上,對於大膽起用從三千人中脫穎而出,卻毫無表演經驗的蘇瑞吉,李安顯得淡定、惜福,坦言從訓練期到正式拍攝,男孩沒遇到跨不過的關卡,「我覺得好像這個片子被老天保祐,然後這個小孩 ,祂好像給你的就是PI。結果他是非常可靠、非常聰慧有靈性,我覺得他好像小活佛一樣,我只是把他點醒」。電影尾聲,PI對航運公司調查人員講述第二段故事,五分鐘獨白一鏡到底,真摯演技連李安都說:「對於資深演員都算困難,他一點都不分神。我拍了大半天,拍了十七條,那麼長的故事,他講到後面要流淚,一條條的拍,然後我每次都給他好多的notes,他都記得怎麼改,有點奇蹟。」

該片預計二十二日全球上映,由於時區的關係,台灣二十一日成為第一個上映的國家,李安直言:「這個電影不在台灣拍不出來!這次回來算是感恩之旅,拍攝期間受到台中、屏東等各地幫助。我最大的感謝是當初帶了二十四個國家、一百五十位工作人員全台跑,大家開心,我很驕傲。來之前壓力很大,怕台灣無法支援,又怕外國團隊表現不好,那時夾在中間,還曾一度想最好在台灣拍不成。」電影在紐約電影節亮相後獲好評,他緊繃了四年的身心才舒緩,「整個人鬆了一口氣,近四年憋的一口氣,散掉。就像到岸了。」對於總是挑戰拍攝難度高的電影,李安說:「宿命吧!讓這些片通過我的身體、工作人員的合作,呈現給大家。」


*不加入Y!電影粉絲團,你就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