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打造佛教聖地 拉瑪格拉瑪佛塔將成世界級觀光中心

【民眾新聞-蔡富丞/綜合報導】在尼泊爾的拉瑪格拉瑪,一個距離首都兩千里的小村莊,村民們大多以務農為生,雖然生活貧困,但他們純真善良。然而,這片土地面臨著年輕人口大量外流的問題。由於經濟發展緩慢,許多年輕人無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選擇離開家鄉,前往國外從事艱苦的藍領工作,如危險的營建工程、搬運和工廠工作,每日領取微薄的薪水。

在農地荒廢的情況下,村莊的主要收入來源變成了販賣沙土給附近的工程項目。然而,很少人知道,這個看似平凡的村莊實際上隱藏著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聖地之一——拉瑪格拉瑪佛塔。這裡不僅是釋迦牟尼佛的降生地,更是保存佛陀真身舍利的重要遺址。

▲圖說:尼泊爾總理普斯帕‧卡瑪爾‧達哈爾2023年在拉瑪格拉瑪佛塔宣佈了打造聖程的發展計畫。﹝照片由菩若密斯基金會提供﹞
▲圖說:尼泊爾總理普斯帕‧卡瑪爾‧達哈爾2023年在拉瑪格拉瑪佛塔宣佈了打造聖程的發展計畫。﹝照片由菩若密斯基金會提供﹞

發掘拉瑪格拉瑪佛塔的過程

拉瑪格拉瑪佛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據傳,當時古印度的八國國王為了得到佛陀的舍利,進行了激烈的爭奪戰爭。最終,他們決定將舍利平均分配,各自建立佛塔供養,拉瑪格拉瑪佛塔便是其中之一。

在公元800年之後,由於宗教因素影響,許多佛教遺址被摧毀或遺忘,拉瑪格拉瑪佛塔也因此被遺忘了800多年。1899年,孟加拉歷史學家W. Hoey博士再次發現了這座佛塔,但當時並沒有進一步發掘。1974年,尼泊爾考古學家根據阿育王柱子和中國歷史記錄,推測出這座古跡即為釋迦牟尼的墓地。1999年,在聯合國和日本資金的支持下,考古學家進行挖掘,證實了拉瑪格拉瑪佛塔的價值,確認拉瑪格拉瑪曾是釋迦牟尼母親家族的重要領地。

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拉瑪格拉瑪佛塔列入世界遺產暫定名錄,象徵著國際社會對其重要性的正式確認。然而,維持這一聖地需要大量資源,尼泊爾政府和當地佛教機構長期因經費不足而苦惱,致使這一珍貴遺址鮮為外界所知。直到現在,這一切才迎來了新的篇章。

▲圖說:尼泊爾打造佛教聖程計畫的整體規劃藍圖。﹝照片由菩若密斯基金會提供﹞
▲圖說:尼泊爾打造佛教聖程計畫的整體規劃藍圖。﹝照片由菩若密斯基金會提供﹞

尼泊爾聖城計畫

2023年12月,尼泊爾政府與「藍毗尼發展基金會」(Lumbini Development Trust)、「菩若密斯基金會」(The Promised Land Foundation)、「摩诃菩提基金會」(Moksha Foundation)等多個機構合作,宣布推出「拉瑪格拉瑪佛塔總體規劃」(Ramagrama Stupa Masterplan)。這個計畫的核心是以現代與傳統元素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創造一個適合精神修行、文化交流和宗教活動的環境。

計畫中,中心地帶將建設博物館、祈禱大廳及其他必要設施,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朝聖者提供完美的修行場所。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計畫特別強調對周圍環境的保護,確保所有建設活動不會影響佛塔的結構安全及其文化完整性。這一計畫不僅是重振佛教聖地的規劃,更對尼泊爾具有深遠的意義。聖城計畫預計將大大促進當地旅遊業的發展,提升當地經濟,並創造大量就業機會,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其中,藍毗尼發展基金會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啟動儀式,吸引了尼泊爾中央政府官員以及國際友人,共計兩萬兩千人參與。這次活動標誌著拉瑪格拉瑪區的重生,也讓世界看見了這片聖地的重要性。

活動上尼泊爾的總統和總理也參與了這一系列活動,聯合國大會上提到藍毗尼的重要性,邀請聯合國秘書長訪問藍毗尼。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提高了藍毗尼的國際知名度,也促進了全球對該地區發展的關注和支持。

 

地方復興工程

菩若密斯基金會執行長莊振宏表示,他們第一次來到拉瑪格拉瑪佛塔時只是普通的朝聖者,前來靜坐、打坐,祭拜釋迦牟尼。然而,在這次朝聖過程中,他們與當地農民及其孩子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菩若密斯的主席尼基什(Nikesh Adhikari)強調,「我感覺佛祖住在他們的心中,我好像看到了佛祖。並立下了誓言要幫助這些孩子。」

為了達成這個宏願,基金會從幫助小孩、家庭和農村政府,到與區政府、省政府和中央政府合作,一步步推進。可以說,佛教組織和居士的參與,是改變拉瑪格拉瑪佛塔的轉戾點。

雖然一開始這些努力並未得到投資者或計畫發展者的關注,之後也有幾次與國際間的合作,但總因設計不良或理念不合而告終,如今經過基金會努力推動三四十年的時間,也因佛緣尋得了最適合的團隊,將終於迎來了新的曙光。此次尼泊爾傾全國之力發願完成此一聖事,不僅推動了當地的發展,還在國際上宣傳了這個聖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