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護有幫手 在地安老不是夢

慈濟2017年開始推動關懷據點,2018年正式成立「長照推展中心」,結合慈善和醫療跨專業團隊,提供社區化的長照服務,期盼長者在地安老。一位86歲的高齡長者,體能衰退需要臥床,孩子外出工作,太太也無力照顧,他的生活起居該怎麼辦呢? 張爺爺的故事,就像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老船長海上拚搏多年,大風大浪沒少遇過,但如今年邁86,生活起居無法自理,當年的意氣風發,恐怕難以再現。

家屬 張先生:「他是跌倒倒下去就這樣了,爬不起來。」

兒子工作扛經濟,家裡只剩老老照顧,仰賴受過專業訓練的居服員,一周六天幫忙洗澡,做復健。

居服督導 黃品文:「像俊傑(居服員)來服務,阿媽可能只有那兩個小時,她真的可以好好休息,好好放輕鬆,其實這時候它(長照)的意義就是在這個地方。」

台灣2018年就成為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長照經費編列已經拉升到650億元,恐怕還不夠用,需求只會持續增加。

居服員 陳俊傑:「來做運動,抬腳,他就躺到整個背部兩邊都是褥瘡,當然也有請居家護理師教我們照顧傷口,我就跟阿媽兩個一起學,我們是顧了六個月,他才好。」

慈濟長照護理長 呂怡靜:「這個區塊就會變成,居家的護理師或是居家的醫生,再來就是照服員,其實要多元整合,才有辦法因應接下來的超高齡社會。」

結合慈善與醫療,協助長者在地安老,光是在長照資源方面,慈濟每個月照顧的長輩就超過1萬6千人,對於住家環境的需求設想周到,輔具平台將原本要丟的廢棄物變身成祝福,填補弱勢家庭的缺口。

個管師 潘盈臻:「電動床其實是高單價的輔具,政府有補助你金額,你還是會有部分負擔,像我們慈濟基金會(輔具),是不用任何費用的。」

居家服務需要體力,還要有柔軟的心。

台中慈濟居家長照主任 廖珮琳:「一般陪伴服務,多數的居服員都是到家裡陪長者,看看電視聊聊天,但是我們對於陪伴的服務,我們比較著重在延緩老化。」

長照使用者對待居服員的觀念,則有待改善。

慈濟長照護理長 呂怡靜:「還沒有到很理解長照跟居服員這些職業的民眾,他們可能會覺得居服員就是我請來的傭人,我請來幫忙打掃的,這些職稱都沒有備受尊重。」

居服員不只是入戶服務行動不便者,也解救了必須扛起照顧責任的年輕世代,外出打拚得以無後顧之憂,社會安全網能否編織地更綿密,有賴全民素質的提升。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受刑人入經藏 苦海浮沉望向彼岸
腦瘤痊癒後把握分秒 演繹妙法指引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