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醫療需求暴增近10倍! 3大管道找到適合的照護團隊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社會,居家醫療(又稱在宅醫療)的需求逐年增加,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的收案人數6年來增加近10倍!但是該如何找到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照護團隊呢?會不會有服務,卻看得到、吃不到?

早期的台灣本來就有居家醫療,特別是交通不便的山區和偏鄉,因為民眾就醫不便,醫師便會離開診所,進到病人家中提供醫療服務。不過隨著交通發達,醫療院所也愈開愈多間,居家醫療的需求量就跟著降低。

隨著高齡少子化的時代來臨,居家醫療的需求又日益增加。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理事、宜蘭羅東維揚診所院長陳英詔解釋:「當長輩有醫療需求,但孩子工作忙碌,長輩又無法自行到醫院,沒人幫忙下,居家醫療的需求就出現了。」

陳英詔舉例,臨床上常見老病人長年到某家醫療院所看診,看了10~20年的病以後,換成兒女推輪椅帶他來診間,「後來,醫師就只看得到老病人的健保卡了,因為老病人早就已經衰弱地走不出家門。」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常務理事、宜蘭羅東維揚診所院長陳英詔。 圖片來源 / 陳英詔提供)

符合3大條件 即可申請居家醫療服務

不過在居家醫療的照護過程中,病人的需求會隨著病程發展而轉變。例如疾病末期時,照護需求會由一般的居家診療轉為居家安寧療護,原本照顧病人的醫師不一定做得來,必須轉交給其他照護團隊幫忙。

為此,健保署自2016年起推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簡稱居整計劃)」,整合社區的各類醫事專業人員,串聯上、下游的醫療院所,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完整居家醫療服務。

只要民眾符合以下3條件,就能申請居家醫療服務。費用上,健保署規定需部分負擔醫療費用5%,另依住家距離酌收交通費。倘若個案為重大傷病者或居住於山地離島地區,則可免收部分負擔。

1.失能或疾病而外出不便

2.有明確醫療需求

3.居住於家中

陳英詔說,其實符合居家醫療服務條件的民眾非常多,只要長者沒有子女和外籍移工照顧,本身又衰弱、有多重慢性疾病或中風過,加上很難自行到醫院去,幾乎都符合資格。「而且不是只有經濟弱勢者才需要居家醫療,不少都會區所收案的居家醫療個案,家庭經濟狀況也都很好,但病人不願意去醫院。」

(符合居家醫療服務條件的民眾非常多,圖為陳英詔醫師到個案住家中替病人抽腹水。 圖片來源 / 陳英詔提供)

收案人數暴漲近10倍 居家醫療需求高

事實證明,國人對居家醫療的需求愈來愈高,而且不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減退。根據健保署的最新統計,居整計劃實施6年來,從2016年收案7,675人,到2021年收75,591人,成長將近9.8倍,增幅驚人。其中以75歲以上的個案居多,且多數有失能情形。

由於國人的需求增長,連帶特約醫事機構的家數和照護團隊的數量也跟著成長。特約醫事機構6年來從803家成長到3,047家,照護團隊則從106個團隊成長至224個團隊。特約機構含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基層診所、藥局和居護所,照護團隊的組成也可能來自不同的機構,以整合跨專業的服務。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居整計劃提供的服務包含西醫和中醫,但以西醫居多。不過,也有一半的特約機構沒有在收案,她認為這可能和當地沒有居家醫療的需求有關。

(健保署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執行6年來的情形。 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表)

服務量有限 居家醫療資源管道這裡找

不過,這是否也可能和民眾不知道「居家醫療」或「在宅醫療」的服務有關,甚至知道服務,但卻無從找起?畢竟國內失能人口高達85.5萬人,相較於目前居家醫療照護所收案的7.5萬人,這樣的服務涵蓋量相當稀微。

陳英詔坦言:「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居家醫療不好找。」居家醫療服務大部分是一般醫療院所的醫師兼著做,以診所醫師為例,他們多半利用中午時間出診,去看一下老病人的狀況。換句話說,這些醫師能提供的服務有限。

至於專門型在做居家醫療的院所,更是被陳英詔以「稀缺」形容,這也是為什麼台灣在宅醫療學會曾嘗試要建立專門型居家醫療的院所地圖,最後作罷的原因。「就算這資源地圖建立了,這些醫師手上也都滿案了,無暇接下新案。」

在國內,到底該如何找到提供居家醫療服務的照護團隊呢?呂姿曄提供3大管道:

1.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特約醫事機構查詢」網站查詢。

2.自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查詢參與「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的特約院所。

3.直接電洽健保諮詢服務專線,市話撥打0800-030-598,手機改撥02-4128-678。

陳英詔建議最方便的方式,還是病人或家屬先從最習慣就醫的醫療院所問起,假如常去的醫院或診所沒有提供,再從上述管道查起。

(居家醫療服務資源可自健保行動快易通App中查詢,步驟如圖。 圖片來源 / 鄧桂芬製圖)

健保給付低 專門型居家醫療院所稀缺

為什麼沒有多一點醫師投入專門型的居家醫療服務?答案是沒有誘因。陳英詔說,若在都會區成立專門型的在宅醫療診所,租金昂貴,但醫師一天能出診的案量不多,每次出診訪視費用,健保最高只給付1553點,即便一個月出診100次,付完當月聘僱員工的薪水和診所的房租,自己的收入只剩下一點點。

加上醫療團隊每一次出診必須帶上醫療工具和藥品,需要開車出門,但都會區不便於臨時停車,光找停車位、付停車費,會使居家醫療的執行上耗時又花錢,「真的非常不划算!」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台東都蘭診所院長余尚儒補充,居家醫療有分一般診療、呼吸照護和重症安寧,健保給付幾乎一樣。而且有的必要醫療項目是診所不能申報,只有醫院可以申報,例如血液培養,有些醫師很可能因此打退堂鼓。

余尚儒更點出,健保也會限制藥物的開立。例如有的藥物處方只能精神科或復健科開,家醫科不能開,這對醫療資源稀少的地區而言,會讓社區診所很難把病人照顧好。「當我們請病人去其他醫院拿藥,很多人會因路途太遠或沒人帶他去,直接放棄。」

「但家庭醫師就是一個代理人的角色,我們必須把這角色發揮到最大。」余尚儒舉例,台東都蘭診所提供「骨鬆專車」服務,原因是家醫科無法開骨鬆藥物的處方,他只好找車子送病人去醫院拿藥。

相對於台灣,日本為了提高醫師投入在宅醫療的意願,服務1次病人所給付的金額是台灣的6倍,醫療服務的彈性也高,吸引不少年輕醫師投入在宅醫療。「若健保限制的太多,才是居家醫療發展的最大危機,」余尚儒直白地說道。

(專門型的居家醫療稀缺,醫療團隊必須在社區到處跑。圖為陳英詔團隊的出診照片。 圖片來源 / 陳英詔提供)

(專門型的居家醫療稀缺,醫療團隊必須在社區到處跑。圖為陳英詔團隊的出診照片。 圖片來源 / 陳英詔提供)

延伸閱讀:

「遠距醫療」6步驟,宅在家也能治療疼痛傷害

「送養老院不如安樂死!」為了帶爸爸從醫院返家,他們找上這個神團隊

24小時居家照顧 可能是取代外籍看護的長照新解方?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