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府與慈濟合辦 大手牽小手伴讀活動

團隊將帶著滿滿的活力與精采的人文課程,分別進入縣內琉球、內埔、光春、新園、九如、公正六所國中校園。
團隊將帶著滿滿的活力與精采的人文課程,分別進入縣內琉球、內埔、光春、新園、九如、公正六所國中校園。

     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二屆「大手牽小手、一起玩創意」活動,6月23日在慈濟潮州聯絡處舉辦開營典禮,由北、中、南、東串聯起來的二十八位慈青團隊充滿朝氣活力開啟暖身,將帶著滿滿的活力與精采的人文課程,分別進入縣內琉球、內埔、光春、新園、九如、公正六所國中校園,帶動小六畢業學子在銜接國中期間,持續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

     屏東縣政府為確保國中、小學生落實教育機會均等與回應家長對學校教育期待,積極推動課後社團、課後照顧到六點等作為,透過學校提供家庭以外的支持與陪伴系統,進而規劃「112學年中小銜接—大手牽小手一起玩創意實施計畫」,並攜手慈濟基金會慈濟志工、慈青團隊共同陪伴屏東六校學子們。

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二屆「大手牽小手、一起玩創意」活動,6月23日在慈濟潮州聯絡處舉辦開營典禮。
屏東縣政府、慈濟基金會共同舉辦第二屆「大手牽小手、一起玩創意」活動,6月23日在慈濟潮州聯絡處舉辦開營典禮。

     學校或民間團體暑期營隊活動規劃於暑假7、8月辦理,考量國小畢業生於畢業典禮後至6月30日學校學習空白期間,且國中小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有極大的差別。為使學校重視學生跨學習階段轉換適應問題,研擬國中小銜接期間畢業生暑期陪伴計畫,讓縣內國小畢業生透過支持性陪伴,培養情緒調節及學習適應能力,降低學習落差並助益於下一教育階段學習發展。

團隊交流討論,期許帶動小六畢業學子在銜接國中期間,持續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
團隊交流討論,期許帶動小六畢業學子在銜接國中期間,持續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

     透過規劃多樣性主題活動,攜手學生邁向下一學習階段歷程。課程規劃部分,以實作、探索性為主,並能與社區產業或業師合作,課程領域多元化、多面向,各校從認識校園開始,涵蓋主題有防災教育、蔬食推廣、資訊科技、環保手作、電腦課程、童軍體驗、職涯探索等學習。

     開營典禮上,年輕世代展現「很快就打成一片」的特色,從自我介紹破冰開始,不用幾分鐘就能和陪伴隊輔志工們言談自若;而且「說上台就上台」,充滿活力、完全不怯場。一呼喚就立即上台帶動活潑的慈青營歌,活力十足的手語中,再次燃起人人傳承佛陀的使命,承擔慈濟歷史的腳步的責任。

     營隊總協調鄭心瑋做配合屏東縣教育處承辦營隊,向大家說明宗旨介紹與目標,同時介紹慈濟基金會宗教處陪伴窗口、營隊各功能窗口、陪伴隊輔志工,也互相歡迎來自各區的慈青志工。接著,從自我心態與儀態的建立,到營隊共同的默契,「每日元氣滿滿充滿正能量、天天確實做好報名及報到、每日請窗口依工作人員與學員回報出席人數」。

團隊將帶著滿滿的活力與精采的人文課程,分別進入縣內琉球、內埔、光春、新園、九如、公正六所國中校園。
團隊將帶著滿滿的活力與精采的人文課程,分別進入縣內琉球、內埔、光春、新園、九如、公正六所國中校園。

     台鐵229次新自強號21日在花蓮受土石流衝擊導致車廂出軌,慈濟基金會「青年推展組」組長賴郁文當時就在車上。他仍如期的來到屏東做陪伴,同時說明從去年成立該組後,證嚴上人對未來年輕人的期許與重視,他援引上人的開示。「教育實在很重要,尤其是現在,孩子都要受教育,所以未來的社會就是這一群年輕的,也是現在這一群的小菩薩,所以真正需要老師把愛的教育傳下去,人生是很無常,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一定要把握現在」。

     今年各校陪伴隊輔窗口都彈性的挑選了想要呈現的慈濟歌曲,但是〈一家人〉是六校共同使用的歌曲,因為今年採在各校圓緣的方式,也採尊重各校課務窗口的活動規劃,期望各校能以獨特溫馨的方式,帶給這群即將步入國中的孩子最美好的回憶。

     課務窗口也是資歷滿三十年的慈青學長謝東憲,他以自己在慈濟的身分與經歷開場,從早期的迎新宿營、志工隊、人文交流,到從事教職現任職於輔導室。

由北、中、南、東串聯起來的二十八位慈青團隊充滿朝氣活力開啟暖身。
由北、中、南、東串聯起來的二十八位慈青團隊充滿朝氣活力開啟暖身。

     他首先詢問在場的慈青對慈濟營隊的第一個印象。有人說「這是一個很有素質的營隊」,也有人說「是最能感受到幸福、是最棒的營隊」。謝東憲說他覺得慈濟營隊是個要穿制服、有著滿滿規矩的營隊,但卻是從此讓自己因此保有好習慣,行儀有規矩。

團隊交流討論,期許帶動小六畢業學子在銜接國中期間,持續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
團隊交流討論,期許帶動小六畢業學子在銜接國中期間,持續提升學習動力與興趣。

     他也透過自己當年要準備考大學時,因為一本靜思語的影響而接觸慈濟,同時引導著大家來思考「我自己為何而來」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珍惜因緣,能因為接觸善知識得到收穫與觸動後,將這分結的好緣去影響他人,在別人心中撒播下善的種子。

(撰文/蔡藜旭;攝影/徐富蘭、郭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