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山下有人》上線 受暢銷著作《人慈》啟發 英文命名 hillmankind|Yahoo

《山下有人》的標誌,由設計師劉仁顯設計。
《山下有人》的標誌,由設計師劉仁顯設計。

【Yahoo 新聞報道】近年本港出現多個微型媒體,曾經任職《明周》、《立場新聞》等媒體的資深專題記者蕭曉華,近期亦成立了《山下有人》(hillmankind),媒體昨日(21 日)開通了社交媒體專頁,在 facebook Instagram 與大家見面。 《山下有人》網站現時已經有 3 篇報道刊出,分別是北區古洞居民平叔、平嫂被迫遷;81 歲高齡仍然在西環「洗樓」收垃圾的清潔工桂姐;以及「香港聾人子女協會」協助家長和子女兩代連結的故事。

蕭曉華在創刊辭說,將《山下有人》的英文名改為 hillmankind,是因為早前在構思名稱時,正閱讀前總編推介的《人慈》(Humankind:A Hopeful History),引發他對志業的深思,故用語帶相關的同音字起名。

《山下有人》創辦人蕭曉華,曾任職《經濟日報》、《明周》、《立場新聞》。
《山下有人》創辦人蕭曉華,曾任職《經濟日報》、《明周》、《立場新聞》。

由荷蘭記者 Rutger Bregman 所寫的《人慈》在 2019 年出版,他在書中就多宗知名事件和心理實驗作出事實查核,嘗試推翻外界對這些事件的固有看法,以及帶出人性本善。例如在 1971 年的「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心理學家 Philip George Zimbardo 安排了 24 名參加學生,各半分別飾演囚犯和獄卒,觀察他們作為囚犯和獄卒的反應。

外界一直所知的結果是,因為獄卒的行動太過火,所以實驗在第六日被迫中止,而事件在以往都令不少人獲得了「權力令人腐化」和必然作惡的想法。但經過 Bregman 的查證,原來獄卒當初訂立的 17 條規則,有 11 條都是經實驗團隊給予意見後訂立,換言之實驗過程和結果是經過引導。30 年後,有英國心理學家嘗試複製同樣的實驗,在沒有介入的情況下,出乎意料地出現了獄卒分食物給囚犯、獄卒跟囚犯一同坐在梳化休息的情節。

蕭曉華形容,《人慈》的多個案例都引人入勝,令人重拾希望,他也在過程中重新思考了「真相」、「求真」等命題,希望「發掘社會上微弱而不被聽見的聲音,讓它被聽見。」

蕭曉華說,《山下有人》將會發表專題故事,《集誌社》將會轉載相關內容。

《人慈》
《人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