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巨源專欄】下一場全球戰爭

20 世紀 90 年代初,冷戰後時代開始了,全球和平的願景日益高漲。三十年後,隨著全球戰爭風險的飆升,它即將結束。今天,歐洲正在經歷幾個世代以來最具破壞性的軍事衝突。以色列和哈馬斯之間的殘酷戰鬥正在整個中東地區播下暴力和不穩定的種子。幸運的是,東亞並沒有處於戰爭狀態。但這也不完全是和平的,因為中國脅迫鄰國並以歷史性的速度累積軍事力量。如果許多美國人沒有意識到世界正多麼接近被激烈的、環環相扣的衝突所蹂躪,也許是因為他們忘記了上一次全球戰爭是如何發生的。哈爾·布蘭德斯 Hal Brands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下一場全球戰爭>( The Next Global War)告訴我們「當今的區域衝突與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衝突有何相似之處」(How Today’s Regional Conflicts Resemble the Ones That Produced World War II)
美國遠遠沒有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當美國人想到全球戰爭時,他們通常會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或者是從 1941 年 12 月日本襲擊珍珠港開始的戰爭的一部分。在那次襲擊以及阿道夫·希特勒隨後對美國宣戰之後,衝突是全球戰場上敵對聯盟之間的單一的、全面的鬥爭。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始於從歐洲一直延伸到亞太地區的關鍵地區的三場鬆散聯繫的主導權爭奪戰,這些爭奪最終以全球消費的方式達到高潮和融合。這段時期的歷史揭示了飽受戰爭蹂躪的世界中戰略相互依存的陰暗面。這也說明了與華盛頓目前面臨的情況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
美國不再像二戰期間那樣面臨正式的對手聯盟。它可能不會看到專制國家征服歐亞大陸及其沿海地區大片地區的情景重演。然而,隨著東歐和中東的戰爭已經愈演愈烈,修正主義國家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明顯,只要在有爭議的西太平洋發生衝突,就會帶來另一種可怕的局面——激烈的、相互關聯的地區鬥爭壓倒一切。並造成自 1945 年以來前所未有的全球安全危機。一個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可能會變成一個處於戰爭之中的世界。而美國還遠遠沒有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
危機都是熱衷於強制和暴力的獨裁政權所為
美國經歷的兩個獨特面向給美國人的二戰記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首先,美國參戰的時間很晚——距離希特勒入侵波蘭震驚歐洲兩年多,距離日本入侵中國發動太平洋戰爭四年多。其次,美國在兩個戰區同時加入戰鬥。因此,從美國參戰的那一刻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已經全球化了。從 1941 年 12 月開始,這場衝突的特徵是一個多大陸聯盟(大聯盟)在多個戰線上與另一個多大陸聯盟(軸心國)作戰。 (例外的是蘇聯從 1941 年到 1945 年一直與日本保持和平。)這是一場最全面、最全面意義上的世界大戰。然而歷史上最可怕的衝突並不是這樣開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三大地區危機的集合:日本在中國和亞太地區的橫行;義大利爭奪非洲和地中海帝國;以及德國在歐洲及其他地區尋求霸權。在某些方面,這些危機總是相互關聯的。每一起事件都是一個熱衷於強制和暴力的獨裁政權所為。每一次都涉及在全球重要地區爭奪主導地位。每一個都助長了 1937 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所說的「世界無法無天的流行病」的蔓延。即便如此,這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場綜合性的大型衝突。
地區危機逐漸融合,敵對聯盟才逐漸團結
除了不自由的治理和打破現狀的願望之外,法西斯強權最初沒有什麼共同點。事實上,法西斯意識形態中瀰漫的惡毒種族主義可能會損害這個群體的凝聚力:希特勒曾 嘲笑日本人是「塗漆的半猴子」。儘管這些國家從 1936 年開始簽署了一系列重疊的安全條約,但到 1930 年代末,它們既是盟友,也是競爭對手。希特勒領導下的德國和貝尼托·墨索里尼總理領導下的義大利在1934 年奧地利危機和1935 年衣索比亞危機中相互矛盾。直到1938 年,德國仍在支持中國對抗日本的生存戰;1938 年,德國也支持中國對抗日本。第二年,它與蘇聯簽署了默契聯盟,然後在亞洲與東京進行了一場不公開的衝突。 (莫斯科和東京後來於 1941 年 4 月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一直持續到 1945 年。)由於一些今天聽起來可能很熟悉的因素,地區危機才逐漸融合,敵對聯盟才逐漸團結起來。
首先,無論法西斯勢力的具體目標是什麼(有時甚至是相互衝突的),它們的目標都有更根本的相似之處。所有人都在尋求一種急劇轉變的全球秩序,在這種秩序中,「無權」勢力透過殘酷的策略建立起龐大的帝國,而殘酷的政權超越了他們所鄙視的腐朽的民主國家。 1940 年,日本外務大臣宣稱,「在民主與極權主義的鬥爭中,後者…」。 。 。毫無疑問,我們將獲勝並控制世界。”世界上的獨裁國家之間存在著基本的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團結,這使得它們——以及它們所播下的衝突——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緊密。
二戰始於三場鬆散關聯的主導權爭奪戰。
其次,世界形成了一種不正當的相互依賴形式,一個地區的不穩定性加劇了另一個地區的不穩定性。透過羞辱國際聯盟並表明侵略可以付出代價,義大利1935 年對衣索比亞的進攻為希特勒1936 年萊茵蘭重新軍事化鋪平了道路。德國隨後在1940 年透過鎮壓法國、將英國推向崩潰的邊緣來回報這一點。並為日本向東南亞擴張創造了絕佳機會。特定的戰術也從一個戰區轉移到另一個戰區。例如,義大利軍隊在衣索比亞使用空中恐怖手段,就預示德國軍隊在西班牙和日本軍隊在中國使用恐怖手段。尤其重要的是,對現有秩序的大量挑戰令其捍衛者迷失方向並削弱了其力量:1938 年,英國在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危機中必須謹慎對待希特勒,因為日本威脅到了其在亞洲的帝國領土,而其地中海生命線也受到了威脅。容易受到義大利的影響。
這兩個因素導致了第三個因素,即極端侵略計劃使世界兩極化,並將其劃分為敵對陣營。 1930 年代末,德國和義大利聯合起來,共同保護西方民主國家可能試圖挫敗它們各自的野心。 1940年,日本加入該黨,希望阻止美國干涉在亞洲的擴張。這三個國家宣稱,透過多重、相輔相成的區域修正主義計劃,他們將在世界上創造一個「事物新秩序」。
北京、莫斯科和德黑蘭是新的「無產階級」大國
這項新的三方協定最終並沒有阻止羅斯福,但正如他在 1941 年所寫的那樣,它確實讓他相信“歐洲、非洲和亞洲的敵對行動都是單一世界衝突的一部分。”事實上,隨著軸心國的團結和侵略的加劇,它逐漸迫使大量國家結成敵對聯盟,致力於挫敗這些圖謀。當日本襲擊珍珠港、希特勒向華盛頓宣戰時,美國陷入了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衝突,並將這些地區衝突變成了全球鬥爭。
這個早期時代與現在的相似之處是驚人的。今天,與 20 世紀 30 年代一樣,國際體系面臨三大尖銳的區域挑戰。作為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的行動的一部分,中國正在迅速積累軍事力量,並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是其長期努力奪回東歐和前蘇聯地區主導地位的殘酷核心。 在中東,伊朗及其代理人小集團——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和其他許多組織——正在與以色列、海灣君主國和美國進行一場血腥的區域統治鬥爭。修正主義國家的基本共同點是獨裁統治和地緣政治恩怨。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渴望打破美國領導的秩序,而這種秩序剝奪了他們所渴望的偉大。北京、莫斯科和德黑蘭是新的「無產階級」大國,與「有產階級」:華盛頓及其盟友抗爭。
歐亞大陸的區域衝突也變得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其中兩項挑戰已經變得炙手可熱。烏克蘭戰爭也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惡性代理權較量;俄羅斯總統普丁正在全力以赴地進行一場可能持續數年的長期、艱苦的鬥爭。去年十月,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即使沒有得到德黑蘭的明確支持,也是促成的——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並在這一重要地區造成了暴力蔓延。同時,伊朗正在悄悄發展核武器,這可能會使其政權免受以色列或美國反應的影響,從而加劇其地區修正主義。在西太平洋和亞洲大陸,中國仍主要依賴脅迫而非戰爭。但隨著台灣海峽或南海等敏感地區的軍事平衡變化,北京將有更好的選擇,或許也有更大的侵略胃口。
與 20 世紀 30 年代一樣,修正主義勢力並不總是意見一致。俄羅斯和中國都尋求在中亞佔據主導地位。他們也向中東挺進,其方式有時會損害伊朗在那裡的利益。如果修正主義者最終將他們的共同敵人美國趕出歐亞大陸,他們最終可能會為了戰利品而互相爭鬥——就像軸心國一樣,如果他們以某種方式擊敗了對手,他們肯定會互相攻擊。然而目前,修正主義大國之間的聯繫正在蓬勃發展,歐亞大陸的區域衝突也變得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俄羅斯和中國正在透過「無限制」的戰略夥伴關係走得更近,包括軍售、深化國防技術合作以及在全球熱點地區舉行軍事演習等展示地緣政治團結。正如1939 年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曾經允許德國和蘇聯在東歐肆意橫行而不冒相互衝突的風險一樣,中俄夥伴關係平息了曾經世界上最軍事化的邊界,使兩國能夠集中精力關於他們與華盛頓及其朋友的競爭。最近,烏克蘭戰爭也加強了其他歐亞關係——俄羅斯與伊朗、俄羅斯與北韓之間的關係——同時加劇並交織了各自修正主義者所構成的挑戰。
中國可能會變得更加好戰
德黑蘭和平壤提供的無人機、火砲彈藥和彈道飛彈,以及北京提供的經濟援助,支撐了莫斯科與基輔及其西方支持者的衝突。作為交換,莫斯科似乎正在轉讓更敏感的軍事技術和專門知識:向伊朗出售先進飛機,據報道向北韓的先進武器計畫提供援助,甚至可能幫助中國建造下一代攻擊潛艇。其他地區衝突也顯示出類似的動態。在中東,哈馬斯正用多年來累積的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的武器與以色列作戰。自10月7日以來,普丁宣稱烏克蘭和中東的衝突是一場更大鬥爭的一部分,「將決定俄羅斯和整個世界的命運」。與過去的另一個呼應是,歐亞大陸主要戰區的緊張局勢使這個超級大國同時面臨多重困境,從而耗盡了美國的資源。修正主義列強只是透過做自己的事情來互相幫助。
20 世紀 30 年代與今天的一個重要差異是修正主義的規模。儘管普丁和伊朗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很糟糕,但他們並沒有吞噬大片重要地區。另一個重要的區別是東亞仍然享有脆弱的和平。但美國官員警告說,隨著其能力的成熟,中國可能會變得更加好戰——也許最快在本世紀下半葉——值得考慮的是,如果該地區爆發,會發生什麼。
東亞的戰爭可能會造成從未有過的局面
這樣的衝突在許多方面都將是災難性的。中國對台灣的侵略很可能引發與美國的戰爭,使世界上最強大的兩支軍隊及其兩個核武庫相互對抗。它將擾亂全球商業,讓烏克蘭和加薩戰爭引發的混亂顯得微不足道。隨著美國尋求團結民主世界反對中國的侵略,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政治的兩極化,從而迫使北京與俄羅斯和其他獨裁國家更加緊密地擁抱在一起。
最關鍵的是,如果再加上其他地方持續不斷的衝突,東亞的戰爭可能會造成一種自20 世紀40 年代以來從未有過的局面,即歐亞大陸的所有三個關鍵地區同時爆發大規模暴力事件。這可能不會成為一場單一的、全面的世界大戰。但這將導致一個飽受戰爭困擾的世界,因為美國和現有秩序的其他捍衛者面臨著跨越地球上一些最重要戰略地形的多重、環環相扣的衝突。
五角大廈無力應對這樣一個世界
有很多原因可能導致這種情況不會發生。東亞可以保持和平,因為美國和中國有巨大的動機避免可怕的戰爭。烏克蘭和中東的戰鬥可能會平息。但仔細思考惡夢般的場景仍然是值得的,因為世界可能只需要一場處理不當的危機就可以遠離普遍存在的歐亞衝突,而且因為美國對這種可能性毫無準備。
目前,美國正竭力同時支持以色列和烏克蘭。這兩場戰爭(華盛頓尚未成為主要參戰方)的要求正在擴大美國在砲兵和飛彈防禦等領域的能力。向中東週邊海域的部署旨在威懾伊朗並保持關鍵海上通道的暢通,但這正在對美國海軍的資源造成負擔。對也門胡塞武裝目標的打擊正在消耗戰斧飛彈等資產,這些資產在美中衝突中將非常寶貴。這些都是更大問題的徵兆:相對於眾多相互關聯的挑戰,美國軍隊的實力和能力不斷萎縮。
2010年代,五角大廈逐漸放棄旨在同時擊敗兩個流氓國家對手的軍事戰略,轉而選擇旨在以一場高強度戰爭擊敗單一大國對手中國的一場戰爭戰略。激烈的戰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此類衝突可能帶來的極端要求的明智回應。但這也讓五角大廈無力應對這樣一個世界:敵對大國和嚴重的區域威脅同時威脅多個戰區。這也許也讓俄羅斯和伊朗等更具侵略性的美國對手更加大膽,他們肯定意識到,一個過度緊張的超級大國——其軍隊迫切希望將注意力集中在中國——對其他調查做出反應的能力有限。
中國現在在許多領域都是全球工業強國
當然,1941 年美國還沒有做好應對全球戰爭的準備,但它最終透過世界級的軍事和工業實力動員取得了勝利。喬·拜登總統在去年年底提到了這項成就,稱美國必須再次成為「民主武器庫」。他的政府投資擴大了火砲彈藥、遠程飛彈和其他重要武器的生產。但嚴酷的現實是,由於持續的投資不足和美國製造業的普遍衰退,贏得二戰和冷戰勝利的國防工業基礎已不復存在。短缺和瓶頸普遍存在;五角大廈最近 承認,其在危機中「快速擴大生產」的能力存在「重大差距」。許多盟國的國防工業基礎甚至更弱。
只要一場危機處理不當,世界就可能遠離普遍存在的歐亞衝突。
因此,美國將很難動員起來進行多戰區戰爭,甚至很難動員起來應對單一地區的曠日持久的衝突,同時又要為其他地區的盟友提供補給。它可能難以生產大國衝突所需的大量彈藥,或更換在戰鬥中損失的船隻、飛機和潛艇。在西太平洋潛在的戰爭中,它肯定很難與最強大的對手並駕齊驅。正如五角大廈的一份 報告所述,中國現在“在許多領域都是全球工業強國——從造船到關鍵礦產再到微電子”,這可能使它在與美國的競爭中擁有至關重要的動員優勢。如果戰爭確實席捲歐亞大陸的多個戰區,華盛頓及其盟友可能不會獲勝。
全球衝突變得多麼容易發生
假裝這些問題有明顯的短期解決方案是沒有幫助的。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主張的那樣,將美國的軍事力量和戰略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亞洲,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損害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在中東和歐洲已經陷入如此嚴重動盪的情況下,這無異於超級大國的自殺。不過,儘管大幅增加軍事開支以降低全球風險在戰略上至關重要,但在政治上似乎並不明智,至少在美國遭受更嚴重的地緣政治衝擊之前是如此。無論如何,即使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也需要時間——華盛頓及其盟友可能沒有時間——才能產生實際的軍事效果。拜登政府的做法似乎包括在烏克蘭和中東問題上得過且過,僅小幅、有選擇性地增加軍費開支,並押注中國不會變得更加好戰——這一政策可能會奏效,但也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災難性地失敗。
近年來,國際情勢急劇惡化。 2021 年,拜登政府可能設想與俄羅斯建立「穩定且可預測」的關係,直到該國於2022 年入侵烏克蘭。2023 年,美國官員認為中東比本世紀任何時候都更加平靜,就在一場毀滅性的、地區不穩定的事件發生之前。衝突爆發了。目前美中緊張局勢並不是特別激烈,但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化的軍事平衡造成了危險的組合。巨大的災難在發生之前往往看起來是不可想像的。隨著戰略環境的惡化,我們是時候認識到全球衝突變得多麼容易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