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巨源專欄】不是外向或內向?有一個詞可以形容

「多年來,當人們問我是內向還是外向時,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因為我並不完全認同任何一種性格類型。事實證明,我並不孤單。的確,我經常反思和內省,我更喜歡與人一對一或成群結隊地出去玩,而且我經常渴望獨處的時間充電——所有這些都是內向者的特徵。但我也可以在聚會上外向和健談,以及在我的職業生涯中自信和以行動為導向,這些品質與外向性有關。」
Stacey Colino發表在最新一期《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 的<不是外向或內向?有一個詞可以形容>( Not an extrovert or introvert? There’s a word for that.)指出,成為雙性格或無所事事意味著什麼——這些人格類型是否有任何科學有效性?(What does it mean to be an ambivert or an omnivert—and do these personality types have any scientific validity?)
雙性格(Ambiverts)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混合
當談到人格類型時,「這是一個從內向到外向的連續體,」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丹·P·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說,他與威廉·鄧洛普(William Dunlop)合著了《人:人格心理學的新導論》。 “這有點像鐘形曲線,我們大多數人都發現自己被置於中間。
事實上,存在兩種鮮為人知的性格類型。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康克林(Edward S. Conklin)於1923年提出的雙性格(Ambiverts)具有內向和外向的混合特徵;雜向者在內向和外向行為之間波動。
“這種語言是一種流行文化的調整,”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心理科學學院的心理學教授盧克·斯米利(Luke Smillie)說。“外向-內向的類別不是很微妙,所以我們提出了這些其他類別來應對心理特徵的中間地帶。
雖然雙面性的概念已經被研究並出現在心理學文獻中,但雜向性一詞似乎是一種流行心理學結構。一些專家對其有效性持懷疑態度。
表現得非常外向或非常內向
“根據我的經驗,它並不存在——(我不相信)有人會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不定,”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心理學教授理查·羅賓斯(Richard Robins)說。“顯然,一個人有可能在一種特定情況下表現得非常外向,而在另一種特定情況下表現得非常內向。我不認為一個人處於一百種不同的情況中,並且總是表現得非常外向或非常內向,而且從不介於兩者之間。
多年來,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 (MBTI) 已成為全球流行的性格測試,並廣泛用於工作場所和教育環境。它根據特質維度的分數將人們分為各種類型,包括外向與內向、感覺與思考、感知與直覺以及感知與判斷。自 1975 年首次出版以來,MBTI 已經普及了“人格類型”的概念,儘管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 (Carl Jung) 是在 1900 年代初期將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術語引入心理學的人。
麥克亞當斯說:「當你得到一個類型分數時,你會認為還有其他像你一樣的人——這讓你覺得自己是團隊的一員。同時,你所擁有的特質的融合也會讓你感到獨特或與其他人不同。
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有一種確定感
“人們迫切希望瞭解自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認知科學家、人類潛能中心(Center for Human Potential)的創始人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說。“你越能告訴人們他們是誰,就越能讓他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有一種確定感。”
但令人驚訝的是:邁爾斯-布裡格斯測試沒有科學有效性,麥克亞當斯說。“人格心理學的研究一致表明,心理變異並不遵循那種非此即彼的邏輯。相反,像外向/內向這樣的維度存在於一個連續體上,人們居住在它的不同點上,麥克亞當斯補充說,他認為內向和外向是特質,而不是人格類型。
僵化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徵兆
“自 1980 年代以來,[科學] 證據開始堆積,表明人們的程度不同,”Smillie 說。儘管如此,這種類型仍然吸引著許多人。“我們傾向於這些分類的思維方式,因為它們簡化了非常複雜的世界,”他補充道。
邁爾斯-布裡格斯公司(Myers-Briggs Company)不承認雙面性的存在。然而,一些人格心理學家卻這樣做了。
渥太華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約翰·澤倫斯基(John Zelenski)說:“這些(內向和外向)的特徵存在於一個連續體中,大多數人都處於中間位置,所以'雙性格'這個詞很有用。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並不總是以相同的方式行事。大多數人都以這種方式靈活。僵化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徵兆。
性格標籤的危險
克亞當斯說,雖然這些特徵具有遺傳易感性,但它們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特別是隨著人們年齡的增長。“這既是自然的,也是後天培養的,但自然讓它繼續前進。”
雖然這些人格特質中的每一個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以及特質,但它們不一定是人們所想的那樣。例如,研究表明,外向者和雙性格者往往比內向者更善於情緒調節。另一項研究發現,雖然內向者和外向者都喜歡說話而不是發簡訊,但雙性格者更喜歡發簡訊。此外,發表在 2023 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雜誌上的一系列研究發現,人們一致認為更外向的人比不那麼外向的人更善於傾聽。
外向的人經常被誤認為更有能力
但這些特徵有經常被忽視的細微差別,依賴這些類別的風險之一是很容易誤解某人的行為。“內向經常被錯誤地歸類為冷漠或低水準的宜人性——這實際上是一種低參與社會活動的動機,”斯米利說。同樣,「外向的人經常被誤認為更有能力,因為他們更健談,似乎對某個話題有更多的話要說。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外向性的核心要素不是社交能力本身,而是尋求獎勵的行為。考夫曼指出,外向性得分高的人被驅使參與社交互動以獲得社會地位或社會關注。他解釋說,外向性似乎是由大腦獎勵迴路中多巴胺的釋放所推動的,這促進了更多的社會探索和參與。相比之下,內向的人不會從這些社交經歷中獲得那麼強烈的獎勵效應,Smillie說。
真正產生影響的是智力刺激和主動性的能力
另一個誤解是,高度外向的人天生就有社交天賦。研究發現,外向的人更善於與他人建立融洽的關係,但這是因為他們比內向的人更能模仿與他們互動的人。
“有時外向性等同於社交技能——我們發現外向者在不知不覺中參與了更多的行為模仿,”科羅拉多大學安舒茨醫學院的研究科學家Korrina Duffy說。
與此同時,雖然外向者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商業中理想的領導者,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其他性格類型會帶來獨特的優勢。2023年出版的《心理學前沿》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外向性及其相關的自信和社交能力方面與工作場所領導者應對各種挑戰的行為有效性沒有直接關係。在員工眼中,真正產生影響的是領導者從同事那裡獲得智力刺激和主動性的能力,正如研究人員所指出的那樣,這些因素可能與更內向的性格有關。
高度外向的人也會對社交感到厭倦
“人們認為處於權力地位的人是外向的,”羅賓斯說。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事實上,他補充說,「外向性與成功的生活結果的關係不如其他適應性特徵,如盡責性。
事實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雙性格者“比外向者或內向者具有更高的銷售效率”,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自然而然地參與了一種靈活的談話和傾聽模式”。他稱之為「雙面優勢」。
在某些方面,具有這些不同性格特徵的人有相當多的共同點。例如,研究發現,即使是高度外向的人也會對社交感到厭倦;他們可能只是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感到筋疲力盡。
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會帶來心理上的好處
考夫曼說:「我們所有人都可以認同那些帶出我們狂野的一面的情況,以及我們想要蜷縮成一個球並獨處的其他情況。“我們內向和外向的能力是人類的天性。”
有時,強迫自己走出舒適區會帶來心理上的好處。澤倫斯基及其同事的研究發現,當天生內向的人故意表現得更外向時,他們的情緒會得到改善。
澤倫斯基說:「內向的人在表現外向時會經歷很多積極的情緒。“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報告說感覺非常真實,就像他們在表達真實的自我一樣。
無論你的天生性格傾向如何,在你的行為中培養一種靈活性和適應性——能夠調高或調低某些品質以滿足不同情況的需求,Smillie說——可能是度過生活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