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巨源專欄】台灣矽盾的新斷裂

儘管統一仍然是習近平的首要任務,但短期內不太可能使用軍事力量重新控制北京視為「叛亂省份」的台灣。這不僅是因為從軍事角度來看這會很複雜,而且還因為美國干預的可能性以及所涉及的重大經濟風險。台灣人民用選票向大陸發出了堅決的信號。他們致力於維護自己的身分、自由以及與西方的結盟,同時維持現狀。中國對選舉結果表示失望,但反應相對溫和。然而,未來幾個月我們可能會看到台灣面臨更大的壓力,特別是新總統上任之際的五月。加布里埃萊·曼卡Gabriele Manca發表在最新一期《地緣政治》(The Geopolitics) 的<台灣矽盾的新斷裂>( The Emerging Fractures in the Taiwanese Silicon Shield)指出,台灣對中國擁有巨大的經濟影響力,這可能有助於遏制北京最極端的行動。該島是全球微晶片供應鏈的關鍵參與者,約佔全球半導體製造總量的60%。此外,台灣在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佔全球產能的90%以上,這對人工智慧等應用至關重要。這使得該島對中國和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加布里埃爾·曼卡 (Gabriele Manca) 是義大利國際政治研究所 ISPI 的編輯委員會成員。他為不同的義大利和外國媒體撰寫文章,例如《東西方》、《外交官》和《地緣政治》。
北京一直在減少對台灣生產的過度依賴
報導指出,台灣在這一重要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是其最重要的地緣政治資產之一。台灣的晶片產業贏得了「矽盾」的綽號,因為人們相信台灣的晶片產能可以保護其免受潛在的中國軍事入侵。然而,近年來,北京一直在採取重大措施來減少對台灣生產的過度依賴。而且它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在這個動盪的時期,即使是支持台灣自治的國家,例如美國和歐盟,也在採取措施降低台灣供應鏈的風險。然而,在減輕一種風險的同時,他們可能會無意中製造另一種風險:削弱台北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供應鏈之一中的關鍵作用可能會削弱對中國在台灣採取行動的主要威懾力之一。「台灣矽盾」可能面臨風險。
中國解決半導體進口依賴的措施
雖然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從政治角度來看似乎越來越疏遠,但它們在經濟上仍然緊密地交織在一起。2023年,台灣超過三分之一的出口銷往中國大陸,凸顯了大陸市場對台商的重要性。反之亦然,台灣在向中國企業提供重要零件,特別是半導體(也稱為積體電路)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數據顯示,台灣佔其半導體進口額的近40% ,由於台積電等公司的成功,這一數字近年來甚至略有上升。加上從美國正式盟友韓國的進口,中國半導體進口率接近60%。
但據觀察,2023年中國半導體進口量和金額均出現下降。官方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累計進口積體電路4,795億塊,價值3,4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8%,金額較去年同期下降15.4%。中國對半導體的需求下降不僅可以歸因於與台灣的動盪關係,還可以歸因於該國面臨的經濟挑戰,包括國內問題以及美國限制中國獲得先進技術的壓力越來越大。它還表明,該國正在努力減少對台灣和其他西方盟友最關鍵投入之一的依賴。事實上,儘管中國微晶片進口量下降,但同年中國半導體製造設備進口額卻增加了 14% ,達到近 400 億美元。中國企業匆忙從荷蘭公司ASML購買用於微晶片生產的光刻機,該公司同意遵守美國限制北京獲得尖端半導體能力的限制。這些同樣的限制促使中國大力投資本地生產晶片,現在進口的晶片數量減少了。
從長遠來看,中國對微晶片生產的自力更生可以降低攻擊台灣的經濟風險。儘管如此,這種情況仍然不太可能發生:根據中國公佈的海關數據,儘管2023年中國半導體進口數量和金額均大幅下降,但它們仍然是中國大陸最大的進口商品,排在原油之前。
歐盟和美國的去風險措施
隨著地緣政治競爭的持續存在,歐盟和美國也越來越多地投資以確保其供應鏈的安全。因此,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分配用於開發支援國內晶片製造商的重大項目。美國於 2022 年頒布了《晶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撥款 520 億美元的聯邦補貼,用於支持在美國本土建立製造設施的全球晶片製造公司等。過去30年,美國在全球晶片製造份額大幅下降,從1990年的37%下降到如今的區區12%。透過《晶片和科學法案》,拜登政府旨在透過採取激勵半導體製造返回美國的措施來扭轉這一趨勢。這些補貼已經刺激了英特爾、三星、台積電和美光等知名公司對美國晶片製造的投資激增。
歐盟也透過《歐洲晶片法案》,加強在半導體領域的產能。這項措施預計將投入數十億歐元來增強“競爭力和復原力”,同時減少脆弱性和對外國行為體的依賴。它設定了「到2030年將歐盟全球半導體市場份額從10%翻倍至至少20%」的雄心勃勃的目標。鑑於與美國相比預算要少得多,歐盟還放寬了國家援助規則,允許法國和德國等主要參與者為晶片生產工廠的建設提供大量補貼。
一把雙面刃
雖然台灣產業龍頭企業台積電的產能預計在未來幾年將大幅成長,部分原因是美國和歐盟有利的商業環境,但預計僅在台灣生產的先進晶片比例將逐漸衰退。歐盟和美國的去風險戰略的一個問題是,它們可能會破壞台灣對全球半導體供應至關重要的關鍵生存策略。由於中國入侵的持續威脅以及美國在事態升級時幹預的模糊立場,許多台灣人認為他們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重要作用是國際社會維持海峽現狀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台灣在半導體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不太可能迅速改變,但美國和歐盟(以及中國)試圖減少對台灣生產的依賴,引起了台灣許多人的擔憂。該島在全球半導體領域的重要角色被認為是國際社會維持現狀的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隨著美國及其戰略夥伴對台灣晶圓廠的依賴程度降低,台灣的保護可能不再被視為經濟安全的當務之急。這項轉變挑戰了矽盾的基本邏輯,並對台灣的未來提出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