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父與他的故鄉

1994年我岳父第一次回江蘇沭陽,看到家園一片凋殘,可以說相當落後,如當地幹部說:沭陽是個最窮的縣。

幾年後岳父再回沭陽,卻有如脫胎換骨的變化,城鄉的柏油路一條又一條興建,城內舊有的房舍,換成整齊的樓房,青少年廣場、少年宮、體育館先後建設完成。在人們享有豐衣足食的物質生活後,精神生活也跟著充實起來,例如人們可見沭陽城郊流線型的大道和高聳雲天造型優美的路燈,連巴黎香榭大道都望塵莫及。

我岳父是1949年流浪台灣的沭陽人,這些改變都令他引以為榮,深為感動。他對我說沭陽的進步,就因為有一個負責任心和具有使命感的領導班子,他們具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和氣魄,為沭陽進步、繁榮埋頭苦幹。沭陽才能如枯木逢春重見生機。

後來岳父每次回鄉都有不同的感受,讓他感受到家鄉美與好。雖然歷經五十年,他或許找不到童年的記憶,但故鄉的人情味,宛如美酒陳越香。他說:故鄉在穿、吃、衣的問題大致解決,但精神生活,應該要相對提升,例如沭陽上大學的青少年很少,甚至讀高中的也不多,這問題的癥結,在於學費太貴,一般家庭無力無供應子女接受等高等教育。

所以岳父在家鄉成立獎學金供孩子們讀書,但他返台募款時,卻被台灣人罵中國豬,但他們這輩的人為台灣的生存流過血,賣過命,他們從未虧欠台灣。何況在台灣這五十年多年來,他們繁衍生息,怎能說他們是中國豬呢?

岳父於2017年鞠躬盡瘁,中道遽逝,留我們除惆悵與不捨外,我們對兩岸的交流與互動應加倍心力,因為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只因政治制度不同而分治。例如在上海工作的姪子說:「兩岸科技發達,台灣自由開放做了先驅,大陸改革、開放後成效卓著,民心士氣高揚,只要兩岸同心合力,一定可以揭開未來新頁。」

近日國內外全體中國人,欣見和平種子己經萌芽,田野一片和風,只是炎黃子孫啊!耘草的鋤頭和收割的刀是否已經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