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因素」籠罩 閻學通曝川普首任總統期間:美中官方管道從70個降到0
對於美國前總統川普強勢重返白宮,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名譽院長閻學通指出,這並非偶然,他對此並不驚訝,而是代表了全球民粹主義的上行,雖然目前很難預料川普新任期的具體措施,但其政策方向已經非常明確,「保護主義」已成為美國處理對外經貿關係的原則,也是全球範圍內未來很難遏止的趨勢。
《財新傳媒》11月7日至9日舉辦第15屆峰會,峰會主題為「尋方於變革時代」,因這次峰會貼近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因此整場峰會都籠罩著「川普因素」,來自歐洲、美國、日本、巴西和中國的官員和學者紛紛表達對川普上台後世界政經走向的擔憂。一場「爐邊談話」,在閻學通和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之間展開,話題聚焦中美經濟關係。
閻學通:經貿難成中美關係的壓艙石
《香港01》報導,對於經濟是否還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閻學通指出,經貿關係對於大國之間的戰略關係影響甚微,比如中俄之間的經貿體量相比中美而言並不大,但中俄的雙邊戰略關係卻優於中美。但他也強調,川普上台並採取保護主義措施,中美之間的經貿聯繫也不會被切斷,只是雙方將面臨不同的競爭模式。對於中美來說,密切的經貿聯繫和利益連接,也會意味著挑戰、競爭和潛在的衝突。因此,經貿聯繫有時候反而可能使兩國關係的發展更加困難。
此外,閻學通還重申了自己對「經濟安全」的理解。閻學通說,經濟安全是民粹主義的概念,決策者經常使用「經濟安全」這一概念,但其內涵和外延沒有明確定義,卻經常被用於合法化一些措施。有關美國對中國經濟崛起的反應是否過度了?閻學通強調,首先應該釐清「國家利益」這一概念,如果對此沒有明確界定,就無法解決「過度反應」的問題。
最後,閻學通還特別指出,川普2017年首次就任總統前,中美兩國的官方對話和磋商機制大約有70個,這一數字在川普2017年至2021年執政期間降到了0,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則恢復到了大約20個。在未來川普再次執政的四年前,中美之間的雙邊對話管道究竟會增加還是減少,尚無從得知。但他強調,中美兩國必須保持開放的對話渠道,這樣做至少可以減少彼此之間的誤解,從而避免一些災難性的後果。
美前商務部官員:中美兩國過度濫用「國家安全」
不同於閻學通的「不驚訝」,美國大選結果對曾在美國商務部任職長達30多年的克雷格·艾倫(Craig Allen)來說,卻是介於「意外」和「不意外」之間——意外的是,這些既沒有為民主黨投票、也沒有出現在選前民調中的選民數量,比他預期總的還要多得多;不意外的是,如果共和黨最終掌握了白宮和國會兩院的控制權,也不會感到意外,而這也將意味著美國政府的重要轉向,以及相應的一些重大政策轉變。
對應於閻學通提到的「經濟安全」,艾倫提到了「國家安全」的過度濫用。艾倫直言,中美兩國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擔憂或許都有些「過度誇張」。他引用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觀點稱,自由貿易在國防以外的其它領域當中都是「最優解」。因此,他對中美兩國政府的建議是相同的,即「不要誇大威脅,也不要低估好的、有建設性的合作所能夠帶來的機遇」。
目前,艾倫說自己「十分擔心」的一個問題是,如今無論是赴華美資還是赴美中資,越來越難見到新的入場者。雖然前景不容樂觀,艾倫還是給予期待,「我們不應該現在就對川普第二任期採取的措施過早下結論。」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