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幕僚曝其「俄烏終戰計畫」:以停止美援為籌碼,迫使烏克蘭與俄羅斯和談

美國前總統川普曾表示,只要自己再次當選,便有辦法結束鏖戰兩年多的俄烏戰爭。那麼他的終戰計畫是什麼?據《路透》25日報導,川普的兩名重要幕僚已提出一套和談方案,目標是迫使交戰雙方坐上談判桌,並基於現有戰線達成停火。據悉,川普本人對這一方案給予了「正面回應」。

該方案是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時期的國安會秘書長凱洛格(Keith Kellogg)及白宮官員傅萊茨(Fred Fleitz)所提出。兩人目前都是川普友好智庫「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AFPI)的核心人物。

<cite>川普與國安會秘書長凱洛格(Keith Kellogg)(右)。(美聯社)</cite>
川普與國安會秘書長凱洛格(Keith Kellogg)(右)。(美聯社)

根據該詳細方案,一方面,華盛頓將向基輔當局表明,烏克蘭必須與俄羅斯談和,才能繼續獲得美國軍事援助。另一方面,美國也會警告莫斯科,若拒絕談判,美方將會增加對烏克蘭的支持。

凱洛格向《路透》(Reuters)表示,如果川普在11月5日的總統選舉中勝出,施政重點將是迅速讓俄羅斯和烏克蘭坐到談判桌前。他說:「告訴烏克蘭人『你們必須來談判桌前,如果不來,美國的支持將中斷』。然後,我們會告訴普京『你也必須接受談判,否則我們將提供烏克蘭所有必要的支援,讓他們在戰場上對抗你。』」

川普曾誇口,再次當選總統後,將迅速解決烏克蘭戰爭,不過他從未在公開場合透露具體細節。傅萊茨表示,他們已將終戰策略呈交給川普,並獲得正面回應。他指出:「我不敢說他完全同意或認同每個字,但我們對所獲得的反饋感到滿意。」然而,川普陣營發言人史蒂芬.張(Steven Cheung)回應,只有川普或其競選活動授權成員所作的聲明,才能視為正式聲明。

如果這一提議得以實現,將標誌著美國在俄烏戰爭問題上的重大政策轉變,川普的計劃可能會面臨來自歐洲盟友和共和黨內部的反對。烏克蘭外交部未對該計劃作出回應。克里姆林宮則表示,普京對談判持開放態度,但任何和平計劃都必須反映現實情況。

<cite>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cite>
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

推遲烏克蘭加入北約,以誘使俄羅斯同意和談

凱洛格及傅萊茨在「美國優先政策研究所」的一篇研究報告中提出了這一和談方案。根據報告,他們的策略之一是承諾長期推遲烏克蘭加入北約(NATO),以誘使俄羅斯參與和平談判。

傅萊茨表示,根據策略,烏克蘭無需正式割讓領土給俄羅斯,但短期內恢復對全部領土的完整控制恐怕不太可能。「我們擔心這已演變成一場消耗戰,可能會折損整整一代年輕人。」

在本月中旬的烏克蘭和平峰會舉行之前,未受邀參加的普京(Vladimir Putin)14日表示,如果烏克蘭從俄羅斯部分佔領並聲稱已經吞併的四個地區撤軍,並放棄加入北約的計劃,他將同意停火。不過,西方領導人強烈拒絕了普京的提議,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稱這是「宣傳」,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指責普京「編造了他願意談判的虛假說辭」。

基輔也拒絕普京的和談前提。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表示,莫斯科必須撤出所有烏克蘭領土,基輔才會與俄羅斯舉行和平談判。

有分析擔心,凱洛格和傅萊茨的計劃可能會使莫斯科在談判中佔上風。曾任美國國務院高階職務的俄羅斯專家福里德(Daniel Fried)說:「據凱洛格所述,這方案似乎傾向讓烏克蘭放棄被俄羅斯佔領的領土。」

川普對俄烏戰爭的立場

另外,凱洛格和傅萊茨表示,要在烏克蘭實現持久和平,需要為烏克蘭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傅萊茨補充說,把烏克蘭「武裝到牙齒」可能是關鍵。

然而,現實情況是,一些共和黨人不願意為烏克蘭提供更多資源。華盛頓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高級研究員凱強(Charles Kupchan)說,川普的支持者希望減少甚至完全停止對烏克蘭的援助。

上週,川普排除了派遣美軍到烏克蘭的可能性,並對烏克蘭加入北約持保留態度。他表示,如果當選,將迅速削減對基輔的援助。

<cite>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cite>
美國前總統川普。(美聯社)

拜登政府則持續推動提供更多援助,自從莫斯科入侵烏克蘭以來,美國已經在軍事援助上花費了超過700億美元。拜登政府亦支持烏克蘭最終加入北約。今年6月初,拜登與哲連斯基簽署了一項為期10年的雙邊安全協議。

針對俄烏戰爭,川普陣營發言人史蒂芬.張表示:「川普總統多次表示,他第二任期的首要任務將是迅速談判,以結束俄烏戰爭。如果川普是總統,俄烏之間的戰爭根本不會發生。」拜登競選團隊則回嗆,川普本人根本不想與普京對抗。拜登競選發言人辛格(James Singer)說:「川普每次有機會都會讚揚普京,他已明確表示他不會對抗普京,也不會支持民主。」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