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共十九大「雙支柱」金融穩定有利台灣

工商時報【主筆室】

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率領的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在十九大報告中宣示了核心的大陸金融政策,以「雙支柱」作為國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這是「雙支柱」成為中央層級的最高政策,更是周小川、銀監會主委郭樹清等大陸金融領導,今年年初至今一連串金融政策反思與探索的總結,不止具有理論基礎,更是大陸執行金融穩定最重要的準則。

所謂「雙支柱」,是指「健全貨幣政策」與「宏觀審慎政策」(Macro Prudential Policy)並行的調控框架。前者是中央銀行傳統的任務,保持幣值與物價的穩定,嚴控通貨膨脹。後者則包含三個重要的內容,第一是2011年開始引進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模式,媒體經常使用「定向降準」來描述這種針對性的動態調控。

宏觀審慎政策的第二項工具,是大陸央行在去年建立的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acro Prudential Assessment,MPA),是要建立綜合監管制度,更加有效的防範系統性風險,發揮逆周期的調節作用。MPA體系的構成有七大考核要點,重點考慮資本和槓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其中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是評估體系的核心。大陸央行建立的MPA評估體系,關注廣義信貸,將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附買回協議(大陸稱買回返售)等納入,以引導金融機構減少各類騰挪資產、規避信貸調控的做法。同時利率定價行為是重要項目,必須約束非理性定價行為。

宏觀審慎政策的第三個重點,則是針對房地產市場特別監管,核心是針對不同地域的房地產信貸予以嚴加監管,差別化不同省市的住房信貸政策。

主導貨幣政策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特別說明,在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學習到,「價格穩定並不代表金融穩定」,危機前美國物價穩定,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上揚,市場行為具有明顯的「順周期性」,發生風暴後的反思發現,只有貨幣政策對於維持金融體系的穩定還不夠,金融體系的風險,主要來源是「順周期性」和「跨市場風險傳染」,必須仰賴宏觀審慎政策來對症下藥。

在十九大正式寫入報告的「雙支柱」金融穩定政策,不是單純宣示性的口號,而是大陸對於金融穩定給予最高規格的政策戰略地位,並且發展出具體可以執行,堪稱獨步世界各國的全面性宏觀調控體系。雙支柱政策跨越了傳統中央銀行的監管領域,針對大陸所有提供金融服務的行業,予以全面性的監管,確保金融體系不致發生重大的系統性風險。

簡單來說,「雙支柱」是大陸整合中央銀行、銀監、證監、保監這「一行三會」,外加各省市政府財政金融主管,全面性的金融體系監管措施,目標是確保全國層面的金融穩定,絕對不能有破口,不允許傳染,而且必須在第一時間及早預警防範,融合貨幣政策與金融監管的新種管制工具。

大陸所以會發展出「雙支柱」的金融政策,在戰略層面是緊扣著習近平揭示的國家發展時程,第一個里程碑是在2020年達成全面小康社會,達到全面脫貧的目標,最終的里程碑則是在建國100年的2049年,推動中國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間透過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打造一個質量兼具的新社會。要達成如此宏遠的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必須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不能出現任何風暴危機。

「雙支柱」也不是為了十九大的報告提出的新構想,早在去年年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就提出「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今年二月,人民銀行發布《2016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度提出貨幣政策加上宏觀審慎政策的雙支柱金融調控框架,配合二月份郭樹清等主管官員的任命,具體落實雙支柱的調控體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對上,「金融創新」在十九大的報告中已經不是重點,在雙支柱的大旗下,服務實體經濟、守住風險底線成了政策重心,甚至因為創新帶來風險、直接挑戰系統穩定,而必須退居第二線。今年中央銀行對於網路金融、虛擬貨幣的嚴加防制,可以清楚看到這個具體的政策方向。

「雙支柱」作為十九大報告的核心,證明大陸對於金融穩定提升到國家戰略的最高層級,防範金融體系風暴,遏阻房地產泡沫破滅,控制金融創新帶來的風險,一個穩定的大陸金融體系,對於台灣的經濟發展與金融穩定,必然都是有利的。我們政府相關單位與財經智庫,應該對於「雙支柱」的內涵與具體實施機制,給予更高的關注,深入研究與掌握最新動態,從金融面抓住穩定兩岸關係的關鍵支柱。

【更多照片請點以下圖輯】

中共十九大
中共十九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