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中美貿易戰對台灣經濟的利弊分析

工商時報【主筆室】 隨著今年(2019)5月初川普總統的變臉,中美貿易戰再度緊鑼密鼓,美國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關稅,由10%提升至25%,中國方面也不甘示弱,針對美國的農產品、酒類產品課徵關稅。以台灣的中間財,生產的代工體系模式,參與國際供應鏈程度甚深,很難躲過貿易戰的流彈衝擊,包括貿易量下滑、供應鏈的重整,都有不小的影響。但另一方面,在中美貿易大戰方熾之際,不少中國台商或把生產基地、供應鏈外移東南亞,或回流台灣避險。據經濟部統計,目前台商回流超過60件,預期投資金額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未來更可能提高至5,000億元。 一時之間,中美貿易戰對台灣是利是弊?眾說紛紜。我們嘗試從正反面論點的彙整,再透過本文的分析,理出個頭緒。 根據今周刊(2019.5.15)報導,引用德意志銀行的分析,「一旦貿易戰全面開打的18個月內,美國與中國的GDP成長率將各自跌掉2個百分點,亞洲整體GDP在12個月內可能減少2個百分點。同時,也指出香港、台灣經濟成長的折損最大,分別有3.9個百分點、3個百分點的減少幅度,甚至步入衰退。另外,陸委會前主委林祖嘉教授也指出中美貿易戰會衝擊中美雙方經濟成長,包括台灣在內的四小龍,GDP成長率都將跌破2%,而和台灣為貿易對手國的韓國已在今年(2019)第一季出現GDP負成長。顯然中美貿易大戰的負面效應已然出現。 不過,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孫明德主任卻指出,中國台商將高階產品轉回台灣生產,增加投資金額及工作機會,美國對台灣進口量出現大幅增長,因此,「貿易戰使台灣經濟受利」。 再者,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周鉅原教授的總體模型分析報告也指出,台灣和中國出口品的相似程度高達50%以上,且台灣中間財和零組件的差異性不如消費性產品,一旦美國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基於中間財相似性的考量,轉單「台灣製造」將是重要的考量方向。因此,根據美方對中方課徵10%稅率的估算,「美國GDP下滑1.06個百點,中國GDP下滑1.05個百分點,台灣的GDP卻可逐勢成長0.47個百分點」。 根據上述分析,中美貿易大戰對台灣經濟影響的利弊很難加以判斷。因此,我們嘗試予以釐清背後的真相。首先,周鉅原教授的模型係建立在美國對中國輸美2,000億產品課徵10%關稅的前提上。但目前關稅已提升至25%,故衝擊程度應更大。其次,周教授的分析,並未考慮貿易戰對中國台商的影響,而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前20外資企業中,就有15家為台商企業,故衝擊中國台商,當然也會影響中國台商對台灣子公司的進口。再者,周教授也未考慮到大陸經濟因貿易戰惡化,而影響到它的進口能力,也並未分析到中國經濟下滑,可能拖累全球經濟,進而影響全球貿易量及台灣的出口。 至於台經院孫明德主任分析的台商回流對台灣經濟動能增加是事實,但若干屬於預估數字,可能分年顯現,加上不少台商投資係土地、設備移轉,並不納入GDP的估算,其推估可能樂觀了些。其次,轉單效應在各國廠商供應鏈布局穩定後,是否能再持續?加上台灣近鄰的韓國,和台灣貿易結構類似,已受出口萎縮拖累,台灣經濟仍能逆勢成長?也有不少的疑問。 再者,美國提出「實體清單」對於位在美國、源自美國、技術超過25%的企業,不得出口給華為等中國公司,而中國也提出「不可靠實體清單」來反制。美國的科技戰,從抵制華為公司,到禁止出口給中國若干科技公司,戰爭擴大,勢將衝擊台積電、大立光、日月光、鴻海等公司,出口也會受到制約。 持平而論,在衝擊方面,一旦中美貿易戰開打且持續一年以上,美、中經濟成長將可能分別下降2個百分點(取各方估計的平均值)。而根據主計總處公布的數據,中國GDP成長率下滑1個百分點,對台灣GDP成長率的影響將達0.29個百分點,如果中國GDP成長率下降2個百分點,則台灣GDP成長率將可能下滑0.58個百分點,但這還不包括台商供應鏈的調整成本,此一成本或許可以和轉單效應互相抵銷。 在效益方面,假設台商回流5,000億元,分五年完成,一年約1,000億元,以附加價值40%估算,約增加GDP 0.23個百分點。而負面衝擊0.58個百分點,互相抵銷下,對台灣GDP成長率約下滑0.35個百分點。這還不包括金融市場、匯率波動對台灣企業及經濟的影響。 整體而言,根據今年(2019)各機構對經濟成長率的估計約2.2%左右,如扣掉0.35個百分點,則台灣保二的難度勢必升高。因此,為了維繫經濟熱度、降低出口下滑的影響,擴大內需來維持景氣的熱度,恐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