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以有效對策解決年輕人低薪困境

工商時報【主筆室】 行政院長賴清德上任後即表示,將針對一例一休等重大政策進行研議調整,並揭示金管會應興利重於防弊,跨出了令人期待的第一步。但如能針對年輕人低薪困境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作法,相信民眾對政府的施政滿意度必能提升。 我們細究若干經濟數據,年輕人真的過得很辛苦,例如年輕人(15∼29歲)的失業率為一般失業率的3倍左右,民國105年15∼24歲員工平均收入只有25,102元,22K並被視為年輕人低薪的代名詞。加上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實質薪資幾近零成長。再者,因為台灣經濟低迷不振,年輕世代看不到未來,「商業周刊」於今年(2017)的調查顯示,「20∼35歲年輕人有62.3%打算出國工作,且有82.9%受訪者表示,台灣薪水太低」,這些數據在在告訴我們,年輕人對未來前途的焦慮及薪水停滯的憂心,不是沒有道理。 尤有甚者,我們的內閣官員告訴年輕人應專注於追求興趣,短期內薪水的上漲空間有限,也有金管會的官員指出,年輕人不買股票,以至於資本市場表現不佳。加上剛落幕的年金改革,公教人員所得替代率大幅下降,也使得年輕人視為第一就業目標的公務員吸引力大減。此外,一例一休也導致若干年輕人想加班增加薪資的卑微要求受到影響,再次戕害了年輕人對未來的憧憬。 執政黨之所以重新贏回政權,年輕人的力挺是重要關鍵,但一年多來,政府對就業、低薪,乃至高房價著力不多,也提不出有力的解決方案,讓年輕人沒有理想、夢想,從大學指考中就可看出年輕人的失望。雖然2017、2018年的經濟成長率,隨著全球經濟復甦也逐步回升,預估可達2%以上,但對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2%成長只能算是「平庸成長」,甚至可說是因為比較基期低的數據變化而已。對一般民眾而言,是無感的,加上外熱內溫,內需的零售、經濟、餐飲、房地產、物流、觀光等行業表現並不盡理想,以至於占就業人口近六成的服務業民眾,也感受不到景氣回升的溫度。 這一陣子政府推出不少政策,但真正對年輕人的幫助相當有限。以5+2產業創新為例,對短期的就業幫助不大,且跨部會的協調不力,各自為政,無法發揮綜效。新南向政策明年預算合計編列了約72億元,鎖定18國進行人才、經濟、教育等雙向交流,但目前看來仍缺乏有效規劃,企業在新南向國家的落地策略亦付之闕如。以日本為例,它的酷日本計畫(Cool Japan),協助優質中小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取得廉價土地、租金及發揮群聚效果,藉以輸出日本的優質產品、服務與次文化。新加坡則協助上千家中小企業搭上跨境電商平臺,並對商家僱用行銷人才的薪資補助等。另一方面,政府也缺乏使年輕人得以前往東協工作,搭上新南向列車的行動方案。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上,占了經費40%以上的軌道建設及資源配置較多的水資源建設,主要就業機會的提供在於基礎建設的基層勞動力,對年輕人爭取工作機會的幫助有限。 在政策工具無法掌握時效及方向不盡正確時,隨著經濟的停滯,年輕人也會逐步的失去耐心,一旦政府的民意支持度跌破三成,將對政府施政更加難以信任。有鑑於此,賴揆上任後應針對年輕人低薪原因加以掌握,並儘速提出解決對策,否則就來不及了。就短中期策略而言,在高階的人力「需求」,應將更多資源引導至金融科技、資通訊服務業、人工智慧(AI)、巨量資料、機器人等領域之上,並加強物聯網(IoT)的軟硬整合,積極扶植嶄新領域,才有助於創造高階的人力需求。同時,有計畫的協助年輕人在台灣進行客製化的訓練,搭上企業「新南向」國際投資列車,一方面創造高階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可藉此培養年輕人的國際觀。在「供給」上,應鼓勵大學退場,並有效宣導5+2產業的創新性、優越性,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5+2的相關製造業,減少服務業人力的過度供給,並增加製造業的人力需求。 在「法規鬆綁」上,應訂定服務業主管部會一定比率的「產業化」績效指標(KPI),促成服務業加速鬆綁,引進郵儲、保險資金投入長照、都更、國際醫療、金融理財等領域。在投資方向的正確引導及動能充沛供應下,將有利於創造更多優質的就業機會。 就中長期而言,透過跨部會的共同KPI,加速改善投資環境,吸引本地及外來投資(FDI)。如此一來,在短期策略的雙管齊下,部會的協調、整合,以及服務業鬆綁、產業化的努力下,才能為年輕人創造更多高薪的就業,並搭建他們可以發光發熱的舞臺,為年輕人的安身立命點燃一盞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