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光靠黃仁勳無法解決台灣攤商困境─開放陸客觀光才是正辦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偕同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等多位科技大老逛夜市,引起媒體追逐與民眾圍觀,也讓夜市吸引了更多人的注目。其實,黃仁勳近一年來訪台期間就經常到夜市吃蚵仔煎、豆花等小吃,去年6月他逛夜市還曾在台北市議會引起熱議,議員們建議市長蔣萬安邀他一起逛夜市來行銷台北,蔣萬安當場允諾會盡力促成。

巧的是,就在黃仁勳與張忠謀逛夜市的同一天,主計總處發布《112年攤販經營概況調查》,而調查結果顯示國內攤販五年來大減七萬家,其中減的最多的是夜市所屬的小吃、飲料這類攤販,五年來減了近四萬家,這是民國77年有調查以來所未曾出現過的情況,全台各地夜市處境之艱困,不言可喻。

依主計總處統計,112年國內攤販總數降至23萬家,這是有史以來最低,其中尤以夜市所屬的小吃、飲料這類攤販為最,七大類攤販裡長期以來就以夜市這類小吃、飲料的攤販數最多,以本次調查結果為例,即使小吃、飲料攤販較五年前少了四萬家,但在攤販總數23萬家中仍占逾5成,從業人數達20萬人,其創造的就業機會對於社會的安定,多所貢獻。

五年來,夜市這類小吃、飲料的攤販經營艱辛,不只四萬家因生意蕭條難以為繼,即使仍在經營的12萬家,平均每攤全年利潤僅54萬元,也比五年前少了許多,這個利潤遠不及同一年上班族平均年薪70萬元,更何況這裡的利潤非一人所享有,多數夜市攤販經營者都有家人幫忙,也就是一年所賺的54萬幾乎是一家一整年的收入,其生活之不易,於此可知。

台灣攤販業早年多出現在廟會、市集,由於商店不多,交通不便,每每吸引人潮,然而隨著大環境改變,加以近年網購、外送平台的出現,瓜分了他們的市場,攤販業的經營面臨更大的挑戰,而夜市更因疫情期間,逛街人口、外來旅客大減而陷入蕭條。眾所周知,晚近十年夜市這類小吃、飲料經營者,主要客源是來台觀光客,疫情期間,邊境管制,來台旅客稀少,對夜市衝擊甚大。然而,讓人好奇的是,112年調查期間疫情已經過去一年,國境也已解封,內需服務業也已復甦,何以小吃、飲料這類攤販的春燕仍未到來?

原因是觀光客大減,依主計總處統計,來台旅客於疫情前的108年12月高達114萬人,亦即一個月就來了114萬人之多,而調查期間的112年6月雖已解封近一年,但當月來台旅客仍僅51萬人,即使如今,一個月也不過60多萬人,來台旅客人數遠不及疫情前,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夜市。

黃仁勳經常到夜市,對於夜市的人氣大有幫助,然而,如果觀光客無法回到疫情前的水準,攤販的困境依舊難解。目前攤商面對的三大困境包括網購風行、外送平台崛起,以及來台旅客下滑,前兩個困境是市場法則,政府無力扭轉,但是來台旅客下滑這件事,是政府可以努力使其回升的,政府自應有所作為才是。

政府有作為嗎?根據央行國際收支帳,我國長期以來由於出國消費者多,海外來台者少,旅行支收支皆呈逆差,只有在100~103年連續四年出現順差,103年旅行收入146億美元的最高紀錄,十年來仍未被打破,而這四年之所以有順差,主因兩岸關係和諧,陸客來台觀光人數於98~104年由97萬人升至418萬人。由於來台者眾又樂於消費(主計總處曾指出,104年來台旅客每日消費以大陸、日本的228美元名列第一),因此使得小吃、飲料這類攤販於102年升至17萬家的史上最高,隨後由於兩岸關係緊張,陸客來台人數減少,107年再調查時降至16萬家,112年再降至12萬家,這說明兩岸關係若能和諧發展,不僅有助於兩岸經貿,也可以為夜市攤商帶來活水。

行政院院會日前聽取觀光署報告「拓展觀光亮點,帶動兆元產業」,並把今年來台旅客目標訂在1,000萬人次,閣揆卓榮泰雖也表示歡迎陸客來台,但政府把兩岸關係弄得如此緊張,八年來交流幾乎停滯,這樣的大環境有歡迎人家的感覺嗎?說真的,黃仁勳與張忠謀逛夜市比起府院政策顯然更有效果,雖然如此,真要讓夜市恢復昔日榮景,非兩岸和諧無以竟其功,政府真有心提振觀光,兩岸政策非改弦易轍不可。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美經濟重啟 Nike財報超預期
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
台積電廠地 高市加速通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