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政治的手伸進經濟領域,見其利也要見其害

新任經濟與科技首長就任前對核能紛紛提出新思維,但都不敵卓揆一句話,不是改口稱台灣不缺電,就是預設諸多前提假設,甚至緘默不語。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任經濟與科技首長就任前對核能紛紛提出新思維,但都不敵卓揆一句話,不是改口稱台灣不缺電,就是預設諸多前提假設,甚至緘默不語。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有其運作規律,除非市場機制失靈或是發展偏倚造成嚴重的外溢效應,否則政府應該避免過度介入,更不應為了政黨或是個人選舉利益而橫加干預,否則雖可達成政治性目標,卻破壞市場機制,制約其自我矯正的功能,而造成經濟上的損害。

從中國大陸、台灣到美國,政府介入經濟事務的程度不一,市場經濟運作的自主空間大不相同,但基於政治目的考量而深淺不一的約束與引導,都會產生制約作用,引發不良經濟效果。

就台灣而言,過去數十年政府的產業政策驅動經濟發展卓有效益,但民進黨往往為了貫徹政黨既定立場而對公用事業的政策多所干預,使其無法依據市場供需關係做為決策最高指導原則,從而悖離合情合理的經營策略。公用事業的價格訂定有太多的政治利益盤算,誠為普遍現象,而台電電力供應的全盤計畫被執政黨全然掌控則是最顯著個案。

任何政府都要有能源政策,但電力供需與能源結構必須符合客觀事實的發展。過去30年台灣能源建設的最大主導因素無疑是民進黨的「非核家園」,但據此訂定的能源轉型規畫,卻面臨現實的嚴苛挑戰。眼看執政黨能源政策即將撞牆,因此各方期待新政府把握最後的調整時機有所更張。

然而,新任行政院長卓榮泰仍宣示邁向非核家園和淨零轉型,明白表示不會以核養綠,也不會主動提出核電延役修法。他還是抱著民進黨反核的神主牌,強調邁向非核家園就是一種價值,「如果失去價值,就像生命失去意義」。既然能源政策完全由主觀的意識形態決定,所以對於客觀新事實與國際新趨向都不屑一顧,任憑缺電危機惡化而不更張。新任經濟與科技首長就任前對核能紛紛提出新思維,但都不敵卓揆一句話,不是改口稱台灣不缺電,就是預設諸多前提假設,甚至緘默不語,任由執政黨以反核為先的能源政策貫徹到底。政治立場制約經濟考量莫此為甚,即使現行能源政策即將撞牆,也僅能在牆上鋪上海綿墊,而不能拆牆或是繞牆而過。

中國大陸政府對經濟事務的干預更加廣泛而深刻。以目前危機深重的房地產為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句「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炒的」,立即成為大陸房地產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大陸官方首先祭出「三條紅線政策」,大大限制了開發商的資金流動性,導致許多開發商頓時陷入財務困境。「去槓桿化」政策變本加厲,加上嚴格的限購和限貸政策直接抑制了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這些政策導致了房地產市場的流動性問題,最終引發了嚴重的房地產企業債務危機和市場信心的崩潰。

後來看到房市瀕臨倒閉的連鎖危機,到處出現交屋爽約,景氣備受衝擊,地方政府債務深重,社會出現不穩火苗,才又改弦更張,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息和降低貸款利率、放寬購房資格、減稅和補貼,甚至支持地方政府購買空置房屋,用於公共租賃住房或其他用途,其能減少市場上的空置房源,穩定房價。這些對策可說是180度大轉彎,讓人不禁質疑:與其如此,何必當初?

即使自由市場典範的美國,民主黨政府近年諸多作為也是加大力度伸張政治力,大幅壓縮市場經濟的自主運作空間,從國內經濟到對外經貿都是如此,政治的大手用力伸進經濟領域。產業補貼大手筆揮灑,強拉外國半導體企業前來設廠;對外經貿更是強力介入,對特定國家有威脅本國產業的商品大幅提高關稅,貿易禁制與科技輸出措施一增再增,對盟邦關鍵性產業採取嚴厲的長臂管轄措施。這些干預國內外市場的作為對政策目標起了一些作用,但所產生的負面後遺效果也不少,尤其是保護主義大行其道,長遠上對產業的競爭力和韌性反而不利。

至於共和黨確定的總統候選人川普在總統任內直接批評聯準會(Fed),明確指出利率過高,要求Fed降息,甚至指稱Fed主席鮑爾為「敵人」。他現在身為候選人卻暗示如果Fed在投票前降息,就是要幫拜登助選的陰謀,川普的陣營也在研究要Fed在財政部的指導下行事,白宮要有權力可以隨時開除Fed主席,沒有四年任期保障。這更是明目張膽想削弱央行的獨立地位,政治干預經濟處心積慮,已到無所禁忌的地步。誠為智者所不取。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
13盞多頭明燈 外資敲進
亞太電開新局 遠傳扮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