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新政府產業政策不能顧此失彼

從統籌的觀點來看,台積電幾乎在各縣市遍地開花的作法是否適當,值得討論。圖/本報資料照片
從統籌的觀點來看,台積電幾乎在各縣市遍地開花的作法是否適當,值得討論。圖/本報資料照片

新總統賴清德已經正式就任,就職之前,他以大選期間拋出的五大信賴產業為藍圖,拜會各產業、參與財經活動,展現壯大台灣經濟的強烈企圖。我們對新總統這段時間努力勾勒的經濟願景,給予祝福,但也認為,一則對許多未被關照到的產業,仍要拿出作為,二則兩岸關係要尋找突破口,更要謹言慎行,台灣才能更上一層樓,再創造經濟奇蹟。

賴總統談及經濟政策理念時主要強調,因應地緣政治的變化,必須提升國家實力,經濟產業的實力相當的關鍵,尤其在全球供應鏈重組過程中,要掌握好時機,大膽、持續的壯大台灣科技和經濟。

為此,他自3月下旬起啟動了傾聽交流之旅,首站拜訪他稱為「撬開全球關鍵支點」的半導體業,接著馬不停蹄的視察了人工智慧(AI)、資通訊(ICT)等科技業者,無人機等軍工產業亦被納入「信賴產業」之列,在與KKday等新創產業座談時,特別強調觀光產業的重要性。至於傳統產業部分,除了和機械工具機公會交流,還南下視察中鋼淨零轉型成果,最後的壓軸戲再回到科技業上,率多位內閣成員一起力挺資安產業的發展。

顯然以半導體為主的科技產業,最受到新政府的重視,第三產業發展則側重在觀光方面,而傳統產業在台灣的首要任務,是思考如何跟上國際淨零減排的趨勢。的確,台灣在國際上能見度最高的產業,即為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半導體業,整體科技產業對經濟成長貢獻最大、也撐起了資本市場的一片天,延續發展並鞏固既有的優勢,作為核心的產業政策自屬理所當然。

惟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須要提醒的現象。以新總統上任的5月動工的台積電先進封裝廠為例,由於其特殊的地位,各地方政府都想盡辦法力邀投資,但從統籌的觀點來看,台積電幾乎在各縣市遍地開花的作法是否適當,值得討論,尤其生產過程須要耗費大量的用水與電力,非各地都適合,過於分散的設廠策略也不符合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若造成當地土地與房價飆升的外部效果,還會讓民怨之首的高房價現象更形惡化。

台灣以科技業為主的產業政策,固然有其歷史和國際制度造成的原因,但過度讓生產要素傾斜到科技業,甚至到單一的企業,就值得檢討了,如放大到整體產業面來看,服務業吸收了台灣近7成就業人口,卻常在資源分配過程中敗下陣來,新政府的確須要盤點工具,對此現象加以改善。

觀光產業是賴總統就職之前,少數接觸過的非科技產業。他強調台灣應「以觀光立國」,要求各部會都要協助推展觀光,使其成為主流的產業,就職典禮上進一步提及,兩岸應該重啟雙邊對等觀光旅遊,於內於外,觀光業在新政府的第三產業發展戰略上,重要性可見一斑。

從振興觀光的「績效」來看,的確很難避開兩岸開放,最明顯的例子是,原本交通部設定今年1,200萬人次來台旅客的目標,即因大陸旅客來台的進度不理想而下修,只能力拚千萬人次的規模。觀光業是服務業的火車頭,可以帶動餐飲、百貨、商場、休閒娛樂等多個次產業一起發展,如能把兩岸觀光這一塊缺口補上,相信以台灣的觀光資源確實大有可為。

且發展觀光產業不能只從「發觀光財」的角度思考,其產業特徵相當重視人與人間的交流,對目前缺乏互信基礎的兩岸關係而言,透過觀光交流累積人民之間的善意、增加彼此的了解,其意義遠勝於個別公司財務報表上的成長。新政府應揚棄把開放兩岸觀光視為一種談判籌碼的想法,如農曆年前那樣,一旦兩岸政策變動就予以緊縮,實在並不恰當。執政者應當重視兩岸的特殊性,堅定的朝擴大開放的方向走下去。

對於第三產業的發展,還有一點必須提醒新政府,金融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觀光產業,但以經濟成長和就業人口兩項指標來看,台灣的金融業已有很長一段時間停滯不前,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夠豐富的金融商品,導致難以和星港等地進行競爭。

以蔡政府頗感自豪的政績之一、吸引台商資金回台為例,雖因中美貿易紛爭和供應鏈重塑,吸引大筆的資金回到了台灣,但我們缺少厚度的金融市場,使得這些錢多數流往股市與房市,或許對於台股站穩2萬點有所貢獻,卻也推升了民怨之首的房價持續走揚。新政府不要因資金回台數據亮眼,就感到滿意,如果金融產業的發展沒有得到支持,很難說這些返台的資金,不會再做出相反方向的決定。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中鋼內銷價 傾向開平低盤
衍生性商品成交確認平台明年上線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