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日本國會大選後的政經走向

工商時報【主筆室】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9月28日提前解散國會,眾議院選舉於10月22日舉行,在野黨陣營因倉促應戰而慘敗,自民黨和公明黨的執政聯盟囊括總數465席超過三分之二「絕對穩定多數」的313個席次。自民黨獲得284席的勝選,使得安倍順利渡過今年上半年的政治危機,確定可以做到2021年。其在政治上的意義及對於東亞政經情勢的影響,值得更進一步的加以檢視。 此次日本眾議院提前改選在政治上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這是去年7月「公職選舉法」針對小選區和比例代表選區修訂以來的眾議院選舉,安倍透過選民的再次授權,成為自民黨建黨以來第一位連續贏得三次選舉的黨魁,續任自民黨總裁和首相大位,幾乎沒有懸念。在新國會的共識下,大刀闊斧的進行修憲、與美國和南韓共同處理北韓問題、2019年10月將消費稅從8%提高到10%、以及辦好2020東京奧運,都是他最重要的政策議程。第二,這是繼去年7月參議院期中選舉之後,投票年齡從20歲降到18歲以來的首次眾議院選舉,新增將近250萬的「首投族」,其政策偏好和投票意向對未來的影響重大。安倍在2012年的主要競選政見之一就是修法,降低投票的年齡,他和自民黨也成為選舉的受惠者,但長期而言,則還是要看未來施政的成效而定。 然而,更值得重視的是安倍所帶領的日本,未來在亞洲所可能扮演有別於以往的關鍵角色。回顧安倍在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首次擔任首相的期間,他留下來的「政績」只有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成為中央部會的一級單位。當時他任內的重大政策,除了慰安婦問題的致歉之外,還有接手處理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郵政民營化和年金改革,而最後他則是為了2007年自民黨在參議院的敗選而下台。十年後這次由他自己所發動的國會改選獲得大勝,雖然可能在美國的壓力下,應該會保留「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之條款,但無疑將鼓勵他修憲將自衛隊的定位予以「合憲化」,並推動新憲法在2020年上路,在政治上的象徵意義不言而喻。 綜觀選舉結果對於東亞政經情勢發展的影響,可以分為三個層面。首先,在「大國博弈」的角色扮演方面,美國總統川普將在11月上旬陸續造訪日本、南韓、以及中國大陸,北韓今年以來多次的飛彈試射和核武試爆問題無疑是最重要的問題,安倍晉三基於民意可用也將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而這又和他的強國政策有關,雖然美國已經退出TPP,而日本對於參與大陸的一帶一路,也展現出「欲迎還拒」的姿態,但可以確定不會改變的是,近年來所積極推動軌道建設和外交政策的結合。無論是從東海、南海、到印度洋「向外走出去」的戰略,特別是參與東協國家和南亞國家的基礎建設,尤其是藉著日本和印度的自由走廊,與印度的結盟將成為安倍晉三呼應川普「新南亞戰略」的重大政策方向。 其次,在修憲邁向「正常國家」方面,儘管在競選過程當中,在野黨對於消費稅的調漲和重啟核能發電,有不同的政策立場,但對於修改憲法,日本朝野政黨的政策主張則相當一致。就此而言,北韓問題做為此次安倍解散國會、提前改選的核心問題,一個透過修憲進行軍備重整的日本,會不會在美國的默許之下加大力度,發展國防工業,對於東亞地區政治經濟情勢的衝擊,也有待後續的觀察與確認。 最後,在社會政策方面,少子化和人口老齡化一直是日本政府振興經濟發展的沈痾,社會保障的老人全面性醫療照護政策,是日本朝野政黨另一項共同的政策主張。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國人口超過7%就是「高齡化社會」,日本早在1970年之後就邁入高齡化社會,2000年達到17.3%,2016年的26.7%,甚至遠遠超越老年人口20%以上的所謂「超高齡社會」。面對2030年可能達到31.5%的老年人口,長期照護政策和老人福利服務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於國家財政的負擔,要如何透過「安倍經濟學」2.0版的深化,是其在民生財經政策上的最大挑戰。 展望未來,2020年對於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而言,是極具有政治意義的一年。除了東京奧運的舉辦,消費稅在2019年的調漲能否有效促成良性的經濟循環,更進一步成功推動「安倍經濟學」,並在2020年達到政府收支平衡的政策目標,都是重要的課題。此外,東京奧運及其所帶動奧運經濟的效益,以及未來幾年所拉抬起來的觀光產業和周邊事業,都將為其追求的歷史地位寫下重要的註腳,值得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