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我國製造業經營環境的劇烈變化

工商時報【主筆室】 近期國內外主要機構相繼公布今年與來年的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各機構對於全球景氣展望的主要基調是:今年國際經濟與股市表現隨著美中貿易戰的打打停停呈現擺盪,明年全球經濟成長動能雖可望較今年回升,但力道恐差強人意。主因在於,美國過去兩年的減稅利多已逐漸反應完畢,成長動能將回歸常軌,而中國受到貿易戰、債務槓桿及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經濟成長率可能從「保六」進入「維五」的新常態。歐洲則因脫歐問題未解,加以製造大國─德國受到全球汽車業景氣衰退影響,經濟遭遇嚴重衝擊,致使歐洲央行重啟量化寬鬆,試圖力挽狂瀾。 雖然主要機構對於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展望的看法並無顯著差異,但我們認為,IMF的最新報告值得我國政府與業者重視。IMF十月份公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以「低迷的全球製造業與高築的貿易壁疊(Global Manufacturing Downturn, Rising Trade Barriers)」為題,闡述當前國際貿易壁疊的不斷加高,已給全球製造業帶來嚴峻挑戰。IMF指出,今年全球工業生產、製造業新增訂單及全球貿易量皆下滑至近年新低,先進經濟體製造業的低迷情勢,可能進一步外溢至服務業,進而弱化整體經濟表現。IMF報告隱含全球製造業可能將從過去的大平穩時代,進入劇烈調整的新局面。 焦點拉回國內,雖然近期政府及主要經濟機構相繼上修我國今年經濟成長數字,但我製造業產銷情況如同IMF對全球製造業所做的描述,同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日前財政部公布十月份海關進出口統計,我國十月份進出口金額持續緊縮,以美元計價的進口金額較去年同期減少4.1%、出口減少1.5%,且由於進口減少金額高於出口,使十月份出超較去年同期成長18.9%,當月份出超亦挹注我經濟成長率。當貢獻經濟成長的理由與常識相左,也就不難理解何以當政府高唱今年我經濟成長數字比他國亮眼時,民眾相對無感,且產業無薪假新聞仍時有所聞。 事實上,從產銷存數字觀察,可以發現我製造業廠商今年面臨著沉重的經營壓力。根據經濟部統計資料,今年前8個月,我整體製造業及三個主要次產業-化學工業、金屬機電及資訊電子業產值皆較去年顯著下滑。今年1至8月,整體製造業產值較去年同期減少5%,化學工業產值年減8.5%,金屬機電和資訊電子業產值也分別較去年同期減少6.2%和2.4%。在銷售與庫存方面,前述三大製造業次產業今年都遭遇了銷售下滑、庫存增加的情況,對比前述的產值下滑,即不難看出這是廠商在銷售前景不明、積極尋求庫存去化目標下不得不採取的低產能對策。 綜觀我製造業今年所面臨的營運挑戰主要三:一是以石油為主的原物料價格下跌,二是美中貿易戰所帶來的環境不確定性,三是缺乏殺手級產品創造需求。 在原物料價格方面,從供應鏈的角度,雖然原物料價格下跌有利於降低上游業者的進料成本,但亦將造成中下游產品價格下跌。此外,價格下跌容易使供應鏈下游出現需求遞延,從而影響上游業者的銷售與獲利表現,而此現象在石化業尤其明顯。今年國際原油價格較去年下跌逾10%,雖然上游石化業者的原油進貨成本降低,但石化產品價格也同步下滑,今年上半年乙烯報價較去年下跌近45%,丙烯下跌18%,而聚乙烯、聚丙烯等產品報價亦有逾10%的價格下修。這也是何以今年上游石化業者雖受惠於成本下降,但對於市況與獲利預期相對保守的原因。 在美中貿易戰所引發的不確定性因素方面,今年我製造業受此影響最深刻的行業可能非機械業莫屬。機械設備是各行業生產過程中不可獲缺的生產要素,美中貿易戰掀起全球供應鏈遷移,造成我機械業今年出口大幅衰退,產值亦出現萎縮。業者原本樂觀期待在廠商重新調整產線布局後,訂單需求會在下半年陸續回補,豈料,貿易戰打打停停,讓全球供應鏈業者無所適從,雖然許多業者已將產能移出中國境內,但由於全球消費信心疲弱,連帶拖累了供應鏈業者的投資信心與擴廠規劃,進而削弱了對機械設備的採購需求,許多業者也以實施無薪假方式期待渡過寒冬。 在產品創新方面,受其影響最甚的莫過於資訊電子業,其中,又以半導體產業為我資訊電子業的重中之重。雖然近期AIoT、5G等新興應用概念帶動一波半導體需求,惟根據市調機構預測,今年我整體IC產業(含設計、製造、封測)產值恐將呈現零成長,其中IC製造受記憶體產品衰退逾兩成的影響,今年整體IC製造業可能出現負成長。雖然近期資本市場不時傳出國內IC產業龍頭業者獲得新訂單,但誠如業內人士所說的:「少數龍頭廠商恐無法撐起整個行業的興衰。」 大選將近,當政府忙於宣傳政績時,別忘了當前許多經濟數據已和產業經營現況脫勾,切莫自滿於經濟成長數字而忽視了產業經營環境的變化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