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穩定台灣經濟,內閣改組規模不可太大

工商時報【主筆室】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重大挫敗,面對本次挫敗,要求內閣改組的呼聲又起,對此我們認為內閣是要檢討,對於不適任的政務官也該予以撤換,但是改組規模卻不宜太大,否則一切政策又得重來,明年此刻又進入總統大選期間,後年選後又得改組,人事更迭如此之快,絕非好事。 這些年我們經常感嘆經濟成長一年不如一年,薪資停滯甚至倒退,之所以如此,正是我們部會首長換的太快,內閣無久居之官,國家無常定之策,多少政策虎頭蛇尾,多少會議淪為空談,多少行動方案更已束之高閣,而之所以如此,正因內閣年年改組,部會首長年年換人。 細數2000年以來我們已任命了15任行政院長,逾160位部會首長,人事更迭不休,平均一位行政院長只出任一年三個月,部長任期亦然,自2000年以來經濟部、財政部、經建會(國發會)各換了13位首長,而教育部、內政部及外交部也各換了10位部長,如此頻頻換人,使得部長對內無法領導文官,對外難以說服立委,而隨著年年送往迎來,各部會文官更經常自嘲已成了「籌辦歡送茶會」的專家,這是文官的無奈,也是國家的悲哀。 自2016年蔡總統執政以來已任命兩位閣揆,部會首長汰換速度依舊很快,尤其為了阻止管中閔出任台大校長,教育部竟於短短兩年換了三任部長,古今荒唐,莫此為甚。試想,如此來去匆匆的部會首長如何領導一個部會?持平而論,能不出錯已屬萬幸,遑論要有作為了。 過去民進黨首次執政的第一任經濟部長林信義來自業界,以其歷練之深,思慮之縝密,尚且表示要花上七個月才能對業務有較深入了解,更何況其他人,而自2000年來每位部會首長任期大約只有一年半,任期如此之短,難怪在立法院詢答,經常被立委問得張口結舌,不知所措。 事實上,內閣目前研議的投資、能源、人才、教育、土地、環評及都更等議題,自2000年以來,歷任內閣不知開過多少次大會,擬過多少個方案,其之所以未能落實,原因就出在閣員對政務的陌生,閣員之所以陌生,問題就在於任期過短。 若把政府推動政務比喻為一場接力賽跑,原本應該是一棒接一棒往前跑,然而自2000年以來接棒者往往又回到前一棒的起跑線,如此跑了18年,難怪要在原地踏步,難怪不能進步。細數近18年政府所提的方案不可謂不多,例如所得倍增計畫、三三三衝刺方案、大投資大溫暖、庶民經濟方案、黃金十年國家願景,這些方案當年哪個不是高唱入雲,而今安在哉?其難以有成,原因正在於閣揆、閣員任期太短,至終每個計畫的宿命就是半途而廢,無疾而終。 明代最後一個皇帝崇禎,雖有中興之志,但求治太急,17年之內所任命的首輔達18人,若加計重新啟用者則逾20人,總計入閣的輔臣更高達50人,史學家以《崇禎五十宰相傳》記錄其治國用人的荒唐,評之曰:「明思宗求治太急,輕於用人,始者失之不明,繼且失之不慎,破格而終。」又說:「竊嘆諸臣,類皆一時大有為之才,視庸流萬輩,相去甚遠。而旋登政地,不免持祿固寵,無能為主上畫一籌,以至人事盡棄,天意莫挽。」 崇禎執政17年換了20位首輔,而我們近18年也換了15位閣揆,兩者一樣荒唐,崇禎這個動盪的內閣終致一敗塗地,家國淪亡,今天我們若不改掉頻頻換閣揆、換部長的用人態度,只怕也要和崇禎一樣,終至人事盡棄,天意莫挽,而那將是台灣的悲哀。 這些年動盪的內閣已讓台灣經濟日趨疲困,近8年(2011∼2018年)有7年經濟成長率低於全球平均成長,景氣燈號也超過7年亮不出趨熱的紅燈,上班族的實質經常性薪資依舊倒退17年,海外就業人數逾70萬人,而薪資偏低的「非典型就業」更已超過80萬人,經濟情勢一片慘淡,孰令致之?這正是內閣年年改組,部長頻頻換人,政策難以貫徹,文官日趨消沉所致,執政黨此次選舉挫敗,實非偶然。 我們認為面對此次選舉挫敗,內閣是該調整一下人事,但卻不宜大幅改組,更不可把部、次長的任命當成酬庸,或以之平衡黨內派系,這樣做只會讓部會加劇無能,讓文官更看不起政務官,而使得政務更難推動,終致經濟更加慘淡。 歷史學者保羅甘迺迪曾說:「不同年代、不同國家所犯的錯誤,經常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看看崇禎,想想我們,兩者確實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但願當局在任命閣員這件事上,能把國家利益置於政黨利益之上,若再隨興改組下去,文官體系崩壞之日不遠矣,今日的當權者都將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罪人,他日將載入史冊,遭後人恥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