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美國遏制大陸的絆馬索 將拖累世界前進步伐

美國制裁中國大中企業的實體名單愈拉愈長,本月2日再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大規模新制裁,針對涉及參與俄國工業和軍事發展的近300家企業和個人展開行動,其中包括20家陸港企業。這是華府迄今對俄制裁措施中,涉及最多中企的一次。

在拜登總統任內被納入出口黑名單的中企不斷增加,已超越前總統川普時期家數。這些舉措彰顯美國政府愈來愈使用經濟工具,遂行外交政策與經濟遏制目標。另有高關稅、限制先進晶片與技術出口、禁止持綠卡人士受聘中企及阻擾跨國合作交流等等諸多限制,遏制中國科技與經濟發展的絆馬索愈來愈多,同時施壓相關國家及其企業配合辦理。

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包括透過限制其取得技術的方式,已是美國兩黨、白宮與國會一致認同的方向,隨著11月美國總統大選迫近,兩黨更有動機展現自己對中國的強勢。拜登政府一方面派高官訪中協商並施壓,另一方面不斷擴張川普時期以來的遏制手段,尤其聚焦於阻止北京取得能廣泛應用的晶片、關鍵人工智慧等領域的創新技術。美國維持其技術競爭優勢所採取各種手段,已經超越美國官員形容的「小院高牆」政策,簡直已成「大院高牆」。

中共官員雖屢屢抨擊這是阻撓中國發展的行動,將中企列入實體清單是「典型的經濟脅迫和單邊主義霸凌行徑;美方應當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停止對中國大中企業的無理打壓。」然而,美國毫不收斂,更不手軟,針對中國電動車等產品「產能過剩」問題最近更是出言恐嚇,揚言準備採取更多保護美國產業而封鎖中國大陸產品輸入的保護主義對策。歐盟也準備跟進。

歐美國家眼見一些產品的競爭力被中國超越,本國相關產業且有慘遭滅頂之虞,所以疾言厲色指控中國透過補貼等政策,造成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向其市場注入了大量低成本的產品,危害其生存發展和就業機會,所以態度變得愈來愈強硬。德國總理蕭茲上月訪中,一方面商議經貿合作方式,一方面也表達不滿中國產能過剩而傾銷世界的立場。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席近日訪問法國,法國總統馬克宏先來個下馬威,指歐洲對中國的看法有時有誤,「一直到最近,中國還被(歐洲)視為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我們獲得的利益不大,但我們仍將中國視為歐洲汽車工業、特別是德國汽車工業的良好出口市場,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整個歐洲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這現在還成立嗎?答案是『不』。」馬克宏雖然表示歐洲需在貿易方面尊重中國,但也強調需「捍衛歐洲利益,以互惠互利並促進國家安全的方式」,並捍衛歐盟在電動車、太陽能和風力發電方面對中方啟動的調查。

中國提出了「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方針,但美國及一些歐洲國家不為所動,仍延續布下絆馬索,畢竟中國輸出的產品已經不再全是低階廉價品,許多產品已和歐美工業先進國家構成競爭,有些產品的品質甚至已經超越,而價格卻低廉很多,所以引起恐慌。現代國家經濟競爭的核心在於爭奪市場空間,市場空間對於經濟增長具有核心價值,其大小和影響力構成產品存續的基礎。在優勝劣敗的法則之下,同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深深影響一國的經濟實力,也間接決定一國的整體實力。因此,中國產品的優質化不僅提升競爭力,而且大大威脅美國及歐日等強國支配國際秩序的能耐。

基於維繫國力的緊迫需求,捍衛既存國際秩序成為當務之急,美國及歐日過去奉行的自由主義秩序已經危害其優勢地位,因此不得採取各種脫鉤斷鏈政策,逆全球化進程和保護主義急速抬頭;經濟自由主義價值觀日趨衰落,民粹主義思潮迅猛升起。冷戰結束之後,美國提倡自由主義的國際規範,如今美國成為經濟上脫鉤和斷供的急先鋒,經濟保護主義成為挽救其競爭劣勢的護身符。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站穩道德高地,將經濟安全無限上綱為國家安全,常藉國家安全理由遂行經濟打壓行動,採取壓制經貿流動的去全球化政策。美國兩黨政要對於與中國大陸競爭的策略偏好,都偏向布下一條又一條絆馬索,安全自保成為政策最高指導原則,全球基於比較優勢原則而來的分工與合作成為明日黃花。國際政經關係的衝突性與不確定性隨而加劇,整體世界形勢於焉在逆全球化的基礎上走向更多的衝突與對抗。然而,歷史終將證明,過多的絆馬索未必能絆住一個國家,但必將絆住整個世界前進的步伐以及和平秩序的維繫。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核四剩餘空地 火力電廠列選項
新唐調漲MCU 明年Q1不看淡
11檔投信買超 逆勢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