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首季經濟成長6.51%的虛實

台灣今年首季經濟成長達6.51%,是實質GDP的年增率,若跟從歐盟的季增率,我們只有0.28%,若跟從美國季增年率也只有1.13%。綜合這三個經濟成長率,台灣第一季年增率雖創近11季新高,惟季增率、季增年率卻都創下近四季最低,意味著復甦力道並不強勁。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今年首季經濟成長達6.51%,是實質GDP的年增率,若跟從歐盟的季增率,我們只有0.28%,若跟從美國季增年率也只有1.13%。綜合這三個經濟成長率,台灣第一季年增率雖創近11季新高,惟季增率、季增年率卻都創下近四季最低,意味著復甦力道並不強勁。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於日前公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概估(advance estimate),結果比預期來得好,高達6.51%並創下近11季最高,相信不少人看到這個數字之後,欣喜不已,然而此一數字實中有虛,真相和想像有一點差距。

季的經濟成長率,長期以來我國都採實質GDP和上年同季比,也就是年增率(yoy),歐盟慣用季調後的實質GDP與上一季比,也就是季增率(saqr),美國則是季調後實質GDP的季增率再轉成年率,此即季增年率(saar),三個數字都是經濟成長率,意義卻不太一樣,要一起看才能了解經濟的走勢。

以歐盟幾天前發布的GDP新聞稿為例,標題為歐盟第一季經濟成長率0.3%,這是季增率,內文附表所呈現的年增率是0.5%。而美國所發布的第一季經濟成長率1.6%則為季增年率,改依年增率則為3.0%,兩者差距不小。

台灣今年首季的6.51%,是實質GDP的年增率,若跟從歐盟的季增率,我們只有0.28%,若跟從美國季增年率也只有1.13%。綜合這三個經濟成長率,我們第一季年增率雖創近11季新高,惟季增率、季增年率卻都創下近四季最低,意味著復甦力道並不強勁。

依主計總處估計,台灣近四季經濟成長率saar依序是6.83%、7.87%、9.70%、1.13%,逐季走強之後於今年首季明顯轉弱,由此可知,這6.51%並不代表國內景氣有多麼強勁,更不代表出現了什麼偉大的復甦。

那麼,一定有許多人會問,何以景氣趨緩,經濟成長還會達到6.51%,創了近11季最高?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所慣用的經濟成長是年增率,年增率是和去年同期比較,依主計總處的資料,去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3.49%,是金融海嘯以來減幅最大的一季,比較基礎如此之低,經濟成長率yoy自然很容易就升逾6%,宜觀察另兩個經濟成長率,才不致誤判。

我們可以從出口、消費及投資逐一檢視今年首季的經濟實況和我們印象中的6%經濟成長是否相稱:

第一、今年首季出口值仍不及前年第一季:雖然今年第一季出口成長率高達12.9%,但這是建立在去年同期出口衰退的基礎上。事實上,今年第一季出口1,103億美元,還沒有回到前年第一季1,209億美元的水準,顯示這個漂亮的成長率是拜低基期之賜。此外,第一季出口的好,並非是雨露均沾的好,各業除了資通與視聽產品有很好的表現,其餘如紡織品、電子零組件業、基本金屬、機械、化學品、電機及運輸工具的第一季出口仍較上年同期衰退,如此看來,在地緣政治的影響下,台灣出口正腹背受敵,不宜太過樂觀。

第二、首季消費成長4.14%,實中有虛:今年首季民間消費有4.14%的成長,在去年疫後復甦的高基期下,仍有這個成長率,看似不錯,然而消費有國內消費與海外消費之別,細看則發現國內消費只成長1.3%,海外消費高達93.9%,意思是民間消費能有這個不錯的成長,多數為出國觀光的貢獻。然而,這個觀光消費受益者是日、韓,對國內助益甚微,表面上民間消費有4%以上成長,好像很不錯,其實留在國內的動能少的可憐。

第三、資本形成連續五季衰退,民間投資動能不足:日前公布的第一季GDP概估統計尚無民間投資(固定資本形成),只有資本形成,資本形成是固定資本形成加上存貨變動,依主計總處的看法,由於近期存貨變動已回到健康水準,已不是影響GDP的關鍵,因此本季資本形成反映的就是民間投資的變化,資本形成第一季衰退4.47%,連五季負成長。資本形成連五季衰退歷年並不多見,前一次連五季衰退是12年前歐債危機時期,投資動能疲弱的情況值得注意,尤其是半導體以外的產業投資消長,更不可忽略。

自2001年以來,近22年裡台灣經濟成長率只有四年在6%以上,以季而言,過去十年也只有兩季經濟成長超過6%,因此今年首季6.51%自然備受矚目,惟經由前述分析可知,這一季的數字之所以如此漂亮,是低基期使然,採用美國的經濟成長率saar或或歐盟的saqr就可以看出實情並沒有這麼好,出口、消費及投資實中有虛,執政當局宜臨深履薄因應之,萬不可被這個漂亮的數字所迷惑。

更多工商時報報導
立院送冬至大禮 降稅 延至2024年底
16檔泛綠能概念股 潛力足
美復甦太強 反衝擊全球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