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高雄市國際行銷的啟發:政策企業家

工商時報【主筆室】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2月底五天四夜、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之行,雖然在官方交流方面並沒有進展,但在提升高雄市的國際能見度,以及對於農漁產品行銷與其他產業發展的視察,則是頗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透過地方行政首長的個人魅力,前往「新南向」國家進行「南南合作交流」,其所獲得當地華人社會和國內媒體與社會大眾之高度矚目,當屬前所未見。 高雄市從今年元旦以來,城市的風貌雖然並沒有跳脫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亞洲新灣區的指標型城市建築,然而卻已經透過韓國瑜市長個人的魅力而獨樹一幟。特別是在出國前所自嘲「土包子頭」帶頭的風潮之後,無論是「禿頭」的市長,或是高雄古地名「打狗」的包子,都型塑出有別於過去高雄市是「重工業都市」的城市意象。而透過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所考察賽車或賽馬的產業鏈,就任以來自詡「要做一位讓高雄發財的市長」,在此次「貨賣得出去」的星馬之行,無疑也沒有忽視「人進得來」的觀光產業。 而除了「南南城市合作」的國際視野之外,就他一再強調所謂的「三山」,海內外企業只要不污染,「歡迎到高雄投資賺取金山、銀山,高雄市政府會做企業的靠山」觀之,也突顯他做為具有創業精神的「政策企業家」之自我定位。在與世界情勢發展的再連結過程當中,韓國瑜市長所體察到城市發展必須進行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則落實在打造高雄成為「雙語城市」之政策,以及此次參訪日本早稻田大學的澀谷高中新加坡分校,培養日語做為第二外國語的宣示。 事實上,農產品出口是陳菊前市長就已經在推動的施政,而最近風風火火的受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華人矚目,則純粹是受惠於韓市長從去年所營造出來的個人魅力與東南亞「韓粉」的捧場。 因此,儘管針對同樣之「標的群體行銷」(target marketing),只要沒有辦法結合「人」和「吉祥物」,進化到「產品發展」(product development)的階段,就等於是在片斷的促銷活動上原地踏步。雖然農產品的海外行銷,只是高雄市國際行銷的一個環節而已,然而從韓國瑜市長星馬之行的過程當中可以看出,與傳統地方行政首長不同的是,市府團隊的自我定位是「服務型」行政團隊,「為民興利」的市府精神是企業家創業精神的發揮,而領導這個服務團隊的市長則就像是一位「政策企業家」。 換言之,真正的重點是在於心態(mindset)的轉變,而此等的改變對於政府官員而言,就算不是天方夜譚,也是難能可貴。過去在新聞鏡頭的面前,社會大眾對於政府機關的印象通常是「無所不管的政府」和「多如牛毛的法律」;而對於行政官員的印象則又是「低落的行政流程與效率」、以及「高高在上的官僚」。無論是位居廟堂之上的政務官或是高階的事務官、乃至於民選的地方行政首長,都很難擺脫經年累月所形成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 做為一位具有創業精神的「超級業務員」,是韓國瑜市長為各方所周知的獨特形象,而現階段風靡一時的韓流,能否再延續、挺進到成為「招商引資的活招牌」,固然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值得觀察的是,在中共兩會召開後的隔天舉行他就任後首次的「兩岸小組會議」,成員包括廣州、深圳、廈門、上海的台商協會會長。高雄市政府「南南城市合作」的發展策略,範疇除了新南向國家與城市的交流之外,也著眼在回流的台商能夠到高雄投資設廠,「讓高雄能夠迎接更多、更好的經貿機會」。高雄市政府所希望扮演南部區域產業領頭羊的角色,絕對不只是農漁產品行銷和觀光產業之發展,韓市長「拚經濟」更強調的是「重中之重的產業發展」,這樣的心智模式無疑是對行政首長領導統御(leadership)的最大考驗。 而所謂的創新精神(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是「創意無限」,而不是「天馬行空」。 對於地方行政首長而言,邁向城市品牌(city branding)之路,成敗的關鍵則在於:更宏觀的城市願景之規劃與階段性的發展;市政府內部組織文化與行政官員觀念的改變;基礎設施與都市景觀之規劃、設計、執行,必須強化在地社區民眾的公共參與;以及掌握任何可能機會所採取的行動,都必須凝聚在願景和策略之下,進行不斷的政策溝通與整合性的行銷傳播。而這樣的城市行銷之發展格局,為地方政府和行政官員立下良好的典範,有助於地方經濟發展的推動,更有利於國計民生,誠乃全體國人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