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幽靈箝制漁業權

中國時報【張朝欣╱特稿】 蚵農靠天吃飯,面對颱風等天災來襲,為減少牡蠣受損,只能盡量搶收,盡人事聽天命,但面對離島工業區遲未解編,工業幽靈箝制漁業權,導致牡蠣無法獲得天災救助,則是蚵農眼中的「人禍」,必須自救爭取自身權益。 雲林台西、口湖沿海養殖大量牡蠣,是全台牡蠣主要生產地之一,面對環境汙染與人口老化,養蚵人口愈來愈少,但老一輩蚵農仍舊堅守崗位,每天與海搏鬥,祈求老天爺賞口飯吃,颱風豪雨盡量不要來。 不過即使能克服天災的威脅,也逃不過人禍的戕害,雲林離島工業區編定已過26年,至今僅2600公頃開發為台塑六輕,其餘1萬1000餘公頃均閒置中,雲林漁民不斷要求解編,擺脫工業區的種種限制,將漁業權還諸漁民。 雲林離島工業區的畫定,不僅讓工業區內的道路等基礎建設無法更新,內陸漁塭、近海牡蠣田一旦遭受天災,也無法獲得漁政單位的救助,漁民與蚵農只能自行承擔天災的威脅與風險,原本就不大生存空間,因人為因素更加縮減。 蚵農面對不可抗拒天災,只能尋求政府的救助,一旦救助被不當政策所箝制,蚵農只能抗爭自救,或是默默的消失在這個產業中,抗爭造成社會的對立與動盪,產業消失將導致供需失衡,兩者對於社會而言,都是莫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