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蔡清彥:研發投資抵減 應鬆綁

工商時報【記者呂雪彗╱台北報導】 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昨(16)日向政府建議,應重視創新事業的發展,以新創事業帶動高科技產業轉型。他建議,恢復研發投資抵減可以五年抵稅,鬆綁提供誘因,讓創投成為新創事業的政策工具。 總統馬英九昨天主持7月總統府月會,邀請蔡清彥以「從創新型經濟思維看台灣高科技產業轉型」,發表演說。蔡清彥說,台灣科技經費審查時程需要14到18個月,但科技是爭時間、爭第一,不然就會落後,「台灣負擔不起落後」。 對於高科技轉型策略,蔡清彥指出,國際大廠以新創事業活絡產業轉型的重要策略,是自己形成平台公司,進行滾雪球方式併購轉投資,再做研發加值。 他舉IBM為例,每30年做一次大轉型,1960-1990它是個人電腦王國,1990大虧三年,因英特爾和微軟個人電腦平台成立,後來積極轉型為全球服務業,透過併購方式轉型,在最近10年併購80家公司,去年產值一半是從併購新創公司而來。 另如微軟最近10年併購150家公司、谷歌併購125家,均透過大量併購轉投資,建構自己生態體系。 蔡清彥並建議,可仿效新加坡與韓國,以新加坡為例,星國成立創新部,直接對總理報告,以5年成立50家新創公司上市為目標,3年免稅,外國人簽證有優惠等措施。韓國則是接軌學界研發成果,有10家銀行參與投資,三星、LG、現代等大企業參與並併購新創公司。 他認為要要營造對新創事業的友善環境,人才、技術、資金、市場是四個關鍵成功因素,四項必須緊密連結,政府應該更重視早期創業的投資,讓創投成為振興產業的政策工具,具體做法是對新創公司進行鬆綁,提供誘因、活化環境。 他呼籲政府應考慮適用於早期創投的法人投資抵減制度,恢復研發費用投資抵減五年內稅額制度,對新創公司進行鬆綁,提供誘因,活化環境;同時鬆綁外來創業人才居留及稅法限制,讓全球創業家願到台灣來。此外,他建議要讓科技預算審查制度彈性化,並提高產業前瞻應用研究經費。他說,中研院近10年來預算增加1倍,工研院則是零成長,建議政府應重視科技預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