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壓力大3年胖38公斤...脂肪肝、糖尿病上身》醫:小心引發肝癌 4招逆轉

脂肪肝會造成肝臟發炎、肝指數上升,並引發肝臟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卻經常被民眾忽視。(圖片來源/acworks@photoAC)

一名竹科工程師因長期忽略代謝性脂肪肝,年僅35歲就罹患糖尿病,健檢報告更是紅字一堆。根據研究指出,若繼續放任肝臟發炎,不僅可能引發肝癌,心血管疾病風險更比正常人高出2倍。

根據衛福部最新公布的202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肝癌已經連續44年位居第二名,雖成因大多來自B肝與C肝患者,但未爆彈其實還有「脂肪肝」。而目前台灣男性脂肪肝的比例是女性的2倍,幾乎每3位男性就有1人有脂肪肝,「脂肪肝存在越久罹癌率就越高!但民眾對於脂肪肝的危害卻是一知半解。」

初日診所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表示,這名35歲竹科工程師就診時BMI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患者坦言因工作需輪值夜班,睡眠時間嚴重不足且作息紊亂,經在凌晨3至4點起床,6至8點才能補眠。雖不菸不酒,但抽屜裡塞滿零食餅乾,有時甚至以一整盒蘇打餅乾就充當一餐。

在長期高壓工作環境下,這名竹科工程師短短3年內體重暴增38公斤,從78公斤、小腹微凸的身材,變成116公斤的「鮪魚肚」。儘管早已被其他醫院診斷出高血壓與脂肪肝,但因日常生活並未受影響,工程師選擇不予理會。

直到某次到診所抽血檢查後才驚覺,健檢單上不僅肝指數GPT超過40U/L,顯示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也全數超標,就連糖化血色素也達6.9,確診糖尿病......

三餐不正常、工作壓力大...小心「代謝性脂肪肝」上身

魏士航解釋,這名工程師就是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患者的三餐不正常,經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垃圾食物,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且長期的工作壓力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促成脂肪肝生成。」

此外,魏士航提到,不規律的睡眠作息也與脂肪肝的形成密切相關。

所幸這名工程師在狀況惡化前,在醫師與營養師指導下,採用「211餐盤」飲食控制、增加運動,再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成功減重20公斤,糖化血色素降至6.1,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也消退。

瘦子、素食者不會有脂肪肝?醫揭4大常見迷思

魏士航進一步說明,脂肪肝會造成肝臟發炎、肝指數上升,並引發肝臟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卻經常被民眾忽視,因此按照流行病學盛行率推估,未來脂肪肝患者恐怕上看600萬人。

他根據看診經驗,分享4大常見的脂肪肝迷思:

1. 瘦子不會有脂肪肝。

2. 多吃保肝產品就不會有脂肪肝。

3. 素食者患有脂肪肝比例較低。

4. 只要抽血指數正常就不會有脂肪肝。

另外,針對近年吹起的素食風潮,魏士航也特別提醒,「吃素患脂肪肝的機率恐怕比吃葷食還要高!」他解釋,由於素食者大多攝取較多的碳水化合物與果糖,例如米飯、麵食、地瓜、山藥以及水果,「飲食不均衡加上蛋白質攝取不足,反倒會讓脂肪肝風險大幅提高,建議素食族可以參考211餐盤降低風險。」

註:「211餐盤飲食法」為將餐盤分為4等份,其中蔬菜佔2等份(約佔餐盤的1/2),蛋白質和澱粉各佔1等份(約各佔餐盤的1/4),達到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為2:1:1的飲食攝取原則。

至於一般大眾仰賴的抽血檢查,魏士航表示其實僅能判斷肝臟發炎程度並非脂肪堆積程度,要請醫師做超音波檢測才是較為有效的方法。他強調,「脂肪肝初期症狀因不明顯,民眾常輕忽,一旦惡化為肝癌,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只剩3-6個月的壽命;就算肝不抗議,也會因為代謝變差,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大腸癌與直腸癌的機率。」

「211餐盤飲食法」為將餐盤分為4等份,其中蔬菜佔2等份,蛋白質和澱粉各佔1等份,達到蔬菜、蛋白質、澱粉的比例為2:1:1的飲食攝取原則。(圖片來源/freepik)

脂肪肝是生活習慣病...如何逆轉?

魏士航強調,脂肪肝本質上就是一種生活習慣病,並提出4招逆轉策略:

1. 吃的恰當:採用「211餐盤飲食法」,減少碳水化物攝取,避免酒精和過多的果糖,適量補充益生菌。

2. 適度紓壓:每天安排「me time」遠離壓力源,嘗試冥想、正念、或呼吸法練習。

3. 睡眠充足: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睡前大量運動與進食。

4. 規律運動:增加脂肪酸氧化,減少脂肪生成與細胞損傷。

在728世界肝炎日之後,魏士航提醒,肝病早期往往無明顯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是肝病晚期,特別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不僅面臨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增加2倍、罹患癌症的風險則增加33%,不能輕忽。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00940規模快跌破1700億 這檔日股ETF上市首日遇亂流
兩原因「拖後腿」 財政部估全年稅收僅「溫和成長」 下半年景氣「內外俱溫」
創意法說失靈 雲豹連跌三根停板 台積電有16萬義勇軍與外資「正面交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