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遶境展到臺北 傳統工藝交融現代創意
記者劉昕翊/專題報導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2站「風尚-臺北」,即日起至10月20日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登場,以臺北作為多元文化交流城市,聚集、展示多元工藝作品,同時設置AI互動裝置,增添展覽豐富性,呈現臺灣工藝從傳統到現代的演進與創新,邀民眾感受工藝從手作到科技跨界應用,以及其與當代生活的連結。
3大展區 呈現多彩工藝樣貌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年適逢70週年,別策劃「工藝遶境」展覽活動,日前從南投出發,將以巡遊方式依序至臺北、彰化、臺東、臺南、新竹等地展出;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臺北站以「風尚」為題,凸顯臺北作為文化交流中心的獨特性,並以工藝中心創辦者顏水龍1973年的火車環臺工藝調查及其工藝理念發想主題,分為「原初」、「跨域」、「未來」3大展區,作品則涵蓋陶瓷、金工、織品等多種工藝型式,不僅可從中看見工藝家的卓越技藝及數位時代的應用,也體現當代設計美學與生活方式的融合,進而呈現城市豐富多彩的工藝樣貌。
「原初」展區陳展工藝中心典藏品、國家工藝成就獎及人間國寶等北部區域工藝大師的作品,強調臺灣工藝的歷史傳承與技術保存,包含陳錫煌掌中劇團展出的文生、笑生、小旦等傳統戲偶,傳統掌中偶戲多數在8至9寸間,配合操偶動作的需求,設計衣飾、盔帽及兵器等,為布袋戲表演藝術中不可或缺的專門技術,用以演繹主角個性,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响仁和鼓藝工作坊則展出八卦大鼓、紀念小鼓,其中,紀念小鼓為第3代王藤製,以3個世代不同個性為設計理念,傳統古樸的樣貌為底、利用漆藝引出木桶原有的裂痕、不做任何的雕花與修飾,呈現3代傳承的模樣。
「跨域」展區以在地徵件為主,多為融入新思維與其他藝術型式打破界線的創作,例如吳明儀的《紅咖/咖啡席》為運用木、金工、陶瓷及複合媒材完成,因咖啡果實成熟顏色為紅色,取此顏色為咖啡器主視覺色,加上咖啡生豆造型陶搖機烘培器,設置成為咖啡席,用於教育推廣與分享,且「紅咖」在閩南語中有「紅人」之意;謝嘉亨的陶瓷作品《龍騎士–阿祿古》,將19世紀牡丹社事件英雄–排灣族靈魂人物「阿祿古」,與臺灣最本土的交通工具「機車」結合,呈現紋面的阿祿古頭目穿越時空,騎著龍型機車穿梭在車陣中,仍然堅持理想,勇往直前。
「未來」展區則包括「金點新秀設計獎」、永續工藝及3D列印陶工藝等作品,探索工藝在未來科技與創新領域的應用;其中,「苑手作」品牌賦予彰化社頭織襪廢棄物新生命,將其轉化為各式手作體驗材料包,藉由教育將循環議題推廣,同時透過參與者雙手將織襪廢棄物轉生為公益物件。
展覽特別新穎的是,設置科技體驗互動及AI工藝占卜區,透過先進生成式AI技術,增添展覽的豐富與互動性,民眾可直接獲得專屬自我的工藝風格建議;展場也規劃VR典藏科技應用區,觀眾可透過頭戴式VR設備,直接進入典藏庫及工藝家工坊,深歷其境感受工藝大師的創作歷程,理解工藝家為臺灣工藝文化永續傳承所付出的心力。
「2024-2025年工藝遶境展」第2站「風尚-臺北」,即日起至10月20日在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登場。(記者劉昕翊攝)
「苑手作」品牌賦予彰化社頭織襪廢棄物新生命,將其轉化為各式手作體驗材料包。(記者劉昕翊攝)
VR典藏科技應用區提供觀眾進入典藏庫及工藝家工坊,深歷其境感受工藝大師的創作歷程。(記者劉昕翊攝)
民眾在「原初」展區欣賞工藝中心典藏品、國家工藝成就獎及人間國寶等北部區域工藝大師作品,感受臺灣工藝的歷史傳承與技術保存。(記者劉昕翊攝)
响仁和鼓藝工作坊的紀念小鼓,呈現3代傳承的模樣(記者劉昕翊攝)
陳錫煌掌中劇團文生、笑生傳統戲偶精緻細膩。(記者劉昕翊攝)
謝嘉亨的陶瓷作品《龍騎士–阿祿古》將牡丹社事件英雄–排灣族靈魂人物「阿祿古」,與臺灣最本土的交通工具「機車」結合。(記者劉昕翊攝)
民眾認真聆聽導覽,認識吳明儀的作品《紅咖/咖啡席》。(記者劉昕翊攝)
參觀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