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逢源會越來越難

貨櫃車進出基隆港貨櫃碼頭。(劉宗龍攝)
貨櫃車進出基隆港貨櫃碼頭。(劉宗龍攝)

台灣外銷訂單意外的好,不但大陸訂單增加,連美國所占比例都呈現上揚趨勢,顯示美國和大陸市場對台灣都很重要,美中角力台灣如何取得平衡,是台商和政府很大的考驗。

出口是台灣經濟主要動力,出口有一部分是直接售予終端市場,如賣零件給小米手機,有一部分是加工後再轉出口,如賣零件給大陸蘋果手機組裝廠,再出口到其他地區。根據財政部9月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台灣對大陸和香港出口比例,占總出口的46.2%,對美國出口占總出口的14.6%,對東協出口占14.9%,對歐洲出口占總出口的7.5%。大陸對美國巨額順差,有很大一部分是台商在大陸加工後轉出口形成的。

細究訂單來源,今年1至8月來自美國的訂單占了29.89%,來自香港和大陸的訂單占26.35%,來自歐洲的訂單占了不到2成,美國是世界最大經濟體,大陸是第2名,但是和台灣距離相近,外銷訂單比例也符合以上概念,出口比例和外銷訂單差距,也顯示台灣出口至大陸的貨品有相當一部分是加工後再轉出口。

2001年來自美國訂單占台灣外銷訂單的31.66%,當時來自大陸的訂單僅占19.02%,但是從2002年來自美國的訂單占比下降至29.6%,來自大陸訂單占比則上升到21.37%,美國訂單逐年下降,大陸訂單逐年成長,但到了2014年,情形又有逆轉,美國訂單來源占了25.07%,陸港為24.9%,到了2019年,美國訂單來源占比28.95%,陸港26.35%,美中雙雙上揚。

外銷訂單來源數字的變化,主要還是反映產業和市場,例如當大陸本土供應鏈崛起,就不需要台灣廠商進貨,當美中關係不佳,原本向大陸廠商採購的美國企業,可能轉向台商進貨。短期內美國、大陸和其他地區各分占約1/3的情形,不致有太大改變。但美中關係不佳,台商要如何左右逢源,而非左右為難,挑戰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