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固球是什麼?「經典賽網友熱議國球可以換它」巧固球台灣究竟有多強?

巧固球隨著WBC經典賽開打,再掀討論!經典賽台灣首戰巴拿馬失利後,有網友發問台灣國球難道只有棒球嗎?不少網友點名「巧固球」台灣世界第一也能勝任。究竟巧固球是什麼?巧固球規則有哪些?台灣的巧固球有多強?

巧固球台灣成績亮眼,圖為桃園市大成國中奪下2019年世界盃青少年巧固球錦標賽冠軍。資料照來源:中央社
巧固球台灣成績亮眼,圖為桃園市大成國中奪下2019年世界盃青少年巧固球錦標賽冠軍。資料照來源:中央社

巧固球是什麼?

巧固球是一種球類運動,由瑞士生物學家赫爾曼.布蘭德(Hermann Brandt)在1970年代發明。據傳,布蘭德是在觀察到許多運動傷害皆因碰撞引起,為了避免球員身體碰撞、又兼顧觀眾觀戰的刺激感,參考籃球、排球、手球等運動後,創造出「巧固球」這項新玩法。

巧固球的名稱由來,和球彈到球網上的聲音類似法文的「tchouk」有關,因此被命名為「Tchoukball」,中文譯作巧固球。由於巧固球以正當競賽為宗旨,球員間不會有身體衝撞,也被暱稱為「君子球」。

巧固球規則有哪些?

巧固球規則相當簡單,選手需要在3公尺半的半圓形禁區內將球射向網子,如果球彈出禁區外且不被對手接到,只要球落在場內就算得分。但要注意,在攻擊方球員射球或傳球時,守備方球員不得有任何阻擋行為,否則將被視為犯規。

巧固球比賽共有3局,每局之間休息5分鐘,每局比賽時間依球員性別年齡分組有所不同,女子組、男學童(12歲以下)組每局12分鐘,男少年(13至15歲)組、男青年(16至18歲)以上每局15分鐘。

而巧固球可以分為單網賽、雙網賽兩種方式進行:

單網賽

  • 場地:須為15至20公尺的正方形,國家及國際賽事則統一為20公尺正方形。

  • 人數:每隊9人,最多6人上場,其餘3人為替補球員。

  • 射網次數限制:不計算。

雙網賽

  • 場地:9人制雙網賽須為長40公尺、寬20公尺的長方形,6人制或7人制雙網賽須為長24到30公尺、寬14至17公尺,沙灘5人制雙網賽須為長21至23公尺、寬11至13公尺的長方形,國家及國際賽事則統一為長40公尺、寬20公尺的長方形。

  • 人數:9人制雙網賽每隊15人,最少6人、最多9人上場;7人制雙網賽每隊12人,最少5人、最多7人上場;沙灘5人制雙網賽每隊9人,最少3人、最多5人上場。

  • 射網次數限制:兩隊合計,每網最多可以連續射網3次,否則視作犯規。

巧固球分數怎麼算?

巧固球3局總得分高者獲勝,得分時以下規則需要注意:

  • 射網球彈向比賽場內,且未被對方球員接到,攻擊方得1分。剛失1分的球隊,獲得發球權繼續比賽。

  • 射網球反彈入禁區或直接射向禁區,對方得1分。

  • 射網球未能觸及球網時,對方得1分。

  • 射網彈回球落在界外時,對方得1分。

  • 射網彈回球被射網球員碰觸或接獲時,對方得1分。

巧固球世界排名?

根據國際巧固球總會(FITB)統計至2023年1月1日的世界排名,台灣在男子組排名世界第一、女子組排名世界第二。世界排名前十名名單如下:

台灣巧固球為何這麼強?

台灣巧固球隊自1980年開始出戰世錦賽、亞錦賽至今,不論男女組別,經常都是冠軍得主。為何台灣巧固球那麼強?除了歸功於選手和教練的努力,也要感謝當年師大教授方瑞民用心將巧固球引進台灣。1977年方瑞民參加比利時國際體育學會時,結識時任國際巧固球總會祕書長安德魯,方瑞民積極向對方表示願意學習巧固球並帶回台灣推廣,順利取得安德魯的信任。方瑞民赴英學習巧固球回台後,藉著自己在體壇的影響力,成功說服教育部將巧固球加入中小學體育課程。

隨著接觸巧固球的人越來越多,台灣開始發展國內賽事,也讓台灣的巧固球實力得以維持一定強度。加上台灣巧固球隊重視賽事表現,為了能夠在國際比賽取得優異成績,選手訓練不落人後,使得台灣可以在巧固球界稱霸。

不過,台灣巧固球的發展史也非一帆風順。先是1992年巧固球世界盃停辦,接著1994年國內大學宣布不再招收巧固球隊,原本有在訓練巧固球的國高中小學生不知道為何而戰,久而久之巧固球便逐漸沒落,甚至成為沒有人聽過的球類運動。

幸好,2000年起在一群教練的推廣下,巧固球重新受到重視。2004年巧固球世錦賽、2006年巧固球亞錦賽接連在台灣舉辦後,巧固球熱潮再起,台灣巧固球隊的實力也再度被國際看到。特別的是,2007年由於經費問題,台灣未能參加在巴西舉辦的巧固球世界盃,英國、加拿大等國因為只想擊敗台灣紛紛退賽,足見台灣在巧固球壇的實力備受認可。

台灣屢在巧固球國際賽事奪下佳績之外,也因極力爭取國際巧固球總會亞太巧固球總會會長位置,把握了舉辦更多巧固球比賽、國際教練及裁判研習營等機會,一步步壯大台灣在巧固球界的影響力。

延伸閱讀》台灣「巧固球」實力制壓國際 參賽40年海放亞軍

實習記者:黑立安

核稿編輯:廖梓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