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避開過敏原還是過敏?腸道菌叢不良、菌相失衡成因大解密

文:陳欣湄醫師

根據統計,台灣兒童近三分之一為過敏體質,都會區過敏兒比例更是高達六成以上,因此,過敏成為爸媽不可忽視的問題,診間也常見爸媽帶著過敏兒來看診。

為了幫助小孩對抗過敏,大部分的父母都嘗試過許多方法,常有感而發地與我分享。像是以前只會一味地避開過敏原,雖然當下症狀會有所好轉;但過一陣子,症狀又開始出現,甚至常常變得更加嚴重。這樣的情形只要重複幾次後,就會萌生放棄的念頭。

這是治療過敏的人或父母常犯的錯誤,嚴格說來並非有錯,但就差了臨門一腳。過敏是個全身系統性的問題,常伴隨著腸道菌叢不良,菌叢不良會引發免疫細胞失衡,進而導致過敏。因此若單就個別症狀處理較難治本,必須要全方面的調整跟改善。

每當有過敏兒透過適當的治療及調整腸道菌相後,從我的門診畢業,小孩開心、媽媽更開心。而我也替他們高興,因為終於能夠不用時時刻刻擔心過敏的發生。

細菌分派系?「腸道菌相」是什麼?

過去我們認為腸道是腸胃道器官的末端,只負責吸收營養水分、消化食物。但根據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道健康有可能是人體健康第一道防線,因此,擁有健康、不失衡的腸道菌相,對人體健康是相當重要的。

腸道內住滿了各種菌種,大概分三派:好、中性、壞菌,依照對身體好壞做區分。

中性菌(70%):占腸胃道菌數比例最高,基本上這種菌種沒有好壞之分,但卻是牆頭草──一旦好菌做大,它就變成好的;一旦壞菌做大,它就隨著壞菌作亂。

好菌(10~20%):其實就是一般醫師、營養師常推薦大家補充的益生菌菌種,它住在腸胃道除了可以穩定我們腸道黏膜,還會發酵腸胃道裡的葡萄糖、乳糖,讓腸道處於健康的「微酸」狀態。

壞菌(10~20%):部分案例會出現「黴菌」、其他怪菌,當這些壞菌過多時,就會佔據好菌的空間,甚至讓佔比最高的中性菌,受影響成不乖的壞菌。

菌叢不良、菌相失衡成因大解密

菌叢不良(dysbiosis)泛指身體內有微生物的分佈的地方,因為菌相失衡而造成疾病的狀況,例如口腔及陰道,當然最重要的是腸道。

菌相為何會失衡呢?一般來說,跟我們醫療習慣會過度使用抗生素、飲食中缺乏纖維、不習慣攝取益生菌、速食習慣、壓力、毒物、食物添加劑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關聯。但也因為有太多種可能,就算問病人,也很難找出具體、確切原因。

特定菌種與特定疾病的關係,部分已經有較多研究證實,有些則還在研究階段。2016年,美國總統歐巴馬撥款約1.2億美元,發展國家微生物組計劃,其中也包括了腸道菌的研究。因為陸續從多種研究發展中發現,不同種類的益生菌,對身體有不同種的好處。例如副乾酪乳桿菌(LP)、鼠李糖乳桿菌(LGG)、嗜酸乳桿菌(NCFM),就有非常多相關研究與過敏性鼻炎相關。而厚壁菌門、擬桿菌門則被發現與肥胖相關,甚至連益生菌代謝物短鍊脂肪酸(SCFA),也發現與心血管或代謝症候群有關。

目前研究與特定疾病,分別有正、負面影響的數種益生菌。

有些檢查可以檢查腸道菌種,門診上,就見過幾例嚴重腸漏、過敏、胰島素阻抗,治療很久但效果有限。做腸道菌種分析後,才發現是菌相嚴重失衡。

日常這樣做,避免菌相失衡

日常能做的是從腸道平日保養做起,養成多運動調節生活壓力、多補充益生菌、每日補充體重30倍的水分、每日補充20~25g水溶、非水溶膳食纖維的蔬菜的好習慣。聽起來很簡單?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90%以上的國人,可都有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問題。

除了直接補充益生菌,也可飲用以菌發酵的優酪乳。很多人會問到底該補充什麼菌?其實只要好菌,都是不錯的!但若想針對自身需求改善,則可補充特定的菌來調整。例如:過敏性鼻炎,可以補充LP、LGG、NCFM等益生菌。

除了養出好的腸道菌相,對抗過敏還可以怎麼做?

養出好的腸道菌相是調整過敏不可忽略的一環,但除了腸道菌相外,日常也須培養以下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

1. 避免過敏原:過敏族群最直覺的反應,不太需要多加解釋。但過敏原較難完整掌握,實際上不太可能隨時隔離所有過敏原,因此過敏依舊可能發生。因此,需要配合其他抗敏方法,同時避免過於精緻化的飲食,以防吃下過多人工添加物而引發潛在的過敏反應。

2. 補充營養:過敏與免疫系統有密切關係,而腸道住著GALT(gut-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為腸道淋巴組織)的免疫組織,跟淋巴系統也有很大的關聯。因此有過敏問題的病人,需要特別重視腸道的健康。多食用含維生素B群、C、D的水果,含鈣、鎂、鋅、硒的綠色蔬菜,含Omega 3的海鮮、益生菌等,都對腸道營養有所幫助。

3. 養成多喝水排尿、固定排便的習慣:環境荷爾蒙與其他污染也對過敏造成影響,需透過尿液和糞便排出這些物質,因此多喝水,勤排尿對於抗敏也相當重要。

4. 壓力調節:臨床上經常發現,每到年底的加班潮,或是考試季,門診上過敏族群的症狀就會加劇。因此心靈平衡,也是過敏族群需要留意的。

雖然隨著醫學進步,有越來越多的菌種被發現在改善疾病上有益處,但大家也不必刻意過度追求新發現的菌種。保持心情愉快、腸道舒適、飲食健康,才是養出好的腸道菌相、對抗過敏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緬懷電子樂先驅Florian Schneider:走在時代尖端的Kraftwerk,開創潮流的偉大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