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勒斯坦人的「災難日」在今天意味著什麼?

(德國之聲中文網)5月15日是巴勒斯坦的人"災難日"。讓我們來回顧歷史,看看這場"災難"的前因後果,以及目前面臨的解決難題。

阿拉伯語"Nakba"的意思是災難或禍患。在以巴沖突中,"Nakba"或"al-Nakba" 指的是巴勒斯坦人在1948年阿以戰爭前後流離失所。

據稱,在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上,當年有大約70萬人要麼逃離家園,要麼被迫流離失所。"Nakba"也意味著一個沉重的問題:許多流亡中的巴勒斯坦難民至今仍處於無國籍狀態。

1948年5 月15日是阿以戰爭的開始。此後,巴勒斯坦人將這一天作為他們流離失所的紀念日,很多人都會上街參加抗議活動。抗議者舉著巴勒斯坦國旗,帶著他們以前住所的鑰匙,或者舉著帶有鑰匙符號的橫幅。 這些鑰匙代表了他們返回家園的希望,以及他們所認定的返回家園的權利。過去,一些抗議曾演變成暴力沖突。以色列指責被歐盟及其他國家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馬斯等組織利用這一天來推進恐怖活動。

"災難日"(Nakba Day)一詞是1998年由當時的巴勒斯坦領導人阿拉法特創造的。 他將這一天定為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的官方紀念日。

近代數百年間,作為地域的巴勒斯坦作曾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一部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英國佔領。1920年,國際聯盟委托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地區。當此之際,歐洲的反猶太主義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猶太人從世界各地移居到那裡。對這些猶太人來說,那是他們祖先的家園,是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認為,猶太人自古以來就定居於此,盡管有時人口數量不多。

在猶太人經歷了納粹德國的大屠殺之後,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該決議提出建立兩個臨時國家,一個是猶太國,另一個是阿拉伯國。阿拉伯聯盟拒絕接受該計劃。 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組織接受該決議,並於1948 年5月14日宣告成立以色列國。

作為對以色列國的回應,由五個國家組成的阿拉伯聯盟發動戰爭,但最終在1949年被以色列擊敗。這場戰爭之前,已有20萬至30萬巴勒斯坦人離開或被迫離開家園。戰爭期間,這個數字又增加了30萬至40萬。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總共約為70萬。

這場戰爭摧毀了400多個阿拉伯村莊。雖然交戰雙方都犯下了侵犯人權的行為,但是戰前(948年4月9日)發生的代爾亞辛村大屠殺成為巴勒斯坦人最慘痛的記憶。在這場屠殺中,至少有100名阿拉伯村民喪生,其中包括婦女和兒童。代爾亞辛村屠殺令很多巴勒斯坦人感到恐懼,促使他們逃離家園。

戰爭結束時,以色列佔領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決定中指定給巴勒斯坦人的土地的40%左右。

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最終成為臨近的阿拉伯國家的無國籍難民,只有少數人移居國外。

直到今天,仍然只有一小部分巴勒斯坦人申請或獲得了其他國家的公民身份。目前,中東地區約有620萬巴勒斯坦人,其中絕大多數一直處於無國籍狀態,從戰後第一代已持續到第三代或第四代。

據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稱,該地區的大多數巴勒斯坦人仍然住在難民營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難民營發展成了難民城鎮。他們主要駐扎在加沙地帶、被佔領的約旦河西岸、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和東耶路撒冷。

據估計,國際巴勒斯坦僑民已增加到約600萬至700萬人。如果這個數字准確的話,巴勒斯坦人的總數已接近1300 萬。然而,沒有全球性的機構調查統計散居在外的巴勒斯坦人,因此沒有准確的數據。

根據聯合國大會1948年第194號決議,以及1974年第3236號決議和1951年《難民地位公約》,被視為巴勒斯坦難民的巴勒斯坦人享有"返回權"。

然而,以色列拒絕承認巴勒斯坦人的"返回權",宣稱那將意味著以色列作為猶太國家的終結。以色列否認對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負有責任,並指出在1948 年至1972年期間,大約有80萬猶太人被驅逐或不得不逃離摩洛哥、伊拉克、埃及、突尼斯和也門等阿拉伯國家。

76年來,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思路多種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國解決方案"。在這個方案中,以色列和未來的巴勒斯坦國將耶路撒冷分成兩個首都。然而,雙方都對這個方案是否現實存在疑問。

批評者指出,在被以色列佔領的約旦河西岸,猶太人定居點越來越多,這基本排除了巴勒斯坦領土統一的可能。

其他建議還包括,以色列承認巴勒斯坦人的難民身份並給予一定補償,但他們不得返回,或進行有限制的重新安置,或在一個國家實行兩本護照制度。

然而,目前還看不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原文已於2023年發表,該版本稍有更新)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Jennifer Holleis

看更多相關新聞
美國力促阿拉伯國家聯軍戰後進駐加薩 埃及、阿聯與摩洛哥有興趣
擔心拉法遭攻擊 美仍擬加碼售以國10億美元武器
加薩死亡人數爭議 聯合國澄清:婦孺占至少56%
哈瑪斯與UN本一家? 以公布直擊影片 聯合國近東處向哈瑪斯敞開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