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症非老年專利 初期症狀易被忽略

醫師提醒,若出現四肢顫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容易跌倒等症狀,如同時出現兩項以上就應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圖為醫師教巴金森症病患復健,降低手部顫抖。(羅浚濱攝)
醫師提醒,若出現四肢顫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容易跌倒等症狀,如同時出現兩項以上就應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檢查,圖為醫師教巴金森症病患復健,降低手部顫抖。(羅浚濱攝)

巴金森症是常見的神經退化疾病,發生率僅次阿茲海默症,根據健保統計,全台巴金森症病患已近8萬人,若以盛行率推估,65歲以上平均每百人會有1人罹病,顯見國內還有很多潛在個案未發現。專家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多數確診已落在中晚期,尤其近年來40歲以下患者占整體2-10%,國人不可不慎。

雙和醫院顧問醫師胡朝榮表示,雖然巴金森症好發於50-60歲族群,但近年來也看到越來越多早發性個案,根據統計40歲前罹病的早發性患者約介在2-10%左右,如未及早發現治療,將增添失能、失智風險,一項澳洲研究指出,高達83%的患者會產生失智症。

胡朝榮指出,巴金森症初期症狀不明顯,多數患者確診時病程已落入中晚期,目前診斷上可依病程分為五期,第一期為發生在單側肢體,但不影響日常生活,第二期則是雙側肢體,但尚未有平衡問題,第三期則已出現中度活動障礙,如姿態不穩,但仍可自行活動。

由於症狀不明顯,胡朝榮說,有很多病患都以為是老年功能退化所致,因此疏忽罹患巴金森症的可能,建議民眾可檢查日常生活中是否會出現四肢顫抖、肌肉僵硬、動作緩慢、容易跌倒等症狀,如同時出現兩項以上就應至神經內科做進一步的檢查。

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洪千岱指出,巴金森症目前共有藥物、復健、手術等三大治療方式,但隨著病況惡化、藥效衰退,往往讓患者需要增加藥量,連帶副作用也會增加,出現如姿勢型低血壓,突然昏倒等狀況,因此許多巴金森症病患的晚期生活都以輪椅代步,但這卻是走向失能的開始。

洪千岱說,近年來有多項研究往巴金森症源頭發展,嘗試解決大腦黑質組織的細胞受損問題,發現引發巴金森症的神經細胞多巴胺分泌不足,是因神經細胞中的粒腺體失去作用,可透過低能量近紅外線光療法活化大腦細胞,達到延長細胞生命週期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