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媒體議價缺勞方、網媒意見

▲數位平台分潤機制不透明、媒體分潤困難重重。(圖/美聯社/達志影像/擷自Google News)
▲數位平台分潤機制不透明、媒體分潤困難重重。(圖/美聯社/達志影像/擷自Google News)

[NOWnews今日新聞]「我擔任記者工作快20年,從一天只要發1到2則新聞,能專心跑好新聞,到數位科技發展、即時新聞出現,現在記者一天要發10幾則新聞,勞動條件、薪資與過去差很大。」全國傳播媒體產業工會理事長嚴文廷日前在「新聞有價」公聽會上無奈說道。

改善勞權才能做出好新聞

新科技的出現,影響了記者工作型態,除了追求即時性、新聞量,也紛紛追逐在數位平台上唯一能變現的「點閱率」,因此電子媒體開始出現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能快速剪輯的畫面,網路新聞用抄得最快,聳動標題、內容農場文應運而生。

因為數位平台分潤機制的不透明,新聞媒體明明是內容提供者,收入來源卻僅剩被數位平台抽成過的「不合理」廣告費,同時平台「導流」成為網站主要流量,造成內容發行也被平台掌控。

ETtoday總編輯林妏純就提過,大家覺得網媒素質差,但他們曾花了2個月做核四議題,攝影記者用紀錄片方式去拍,獲得攝影公會第2名,但在Youtube點閱率卻連1000都不到;他們也試過完全沒下內容農場標,就被Google下降40%的流量,但那些比較晚出、有內容農場標的新聞,在Google運算下,就是在第一頁。

網友常常笑稱「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嚴文廷說:「沒有人不努力,現在的記者工作條件與工時,甚至比我以前更長」,但每天就是有那麼多量要做、被點閱率綁架,新聞品質只能下降。

但台灣政府在討論「新聞有價」議題、在談論數位平台遊戲規則,讓第四權無法存活,重傷民主社會時,卻從未找過第一線的記者工會討論。

嚴文廷認為,若媒體重要的是監督、是第四權,就該讓勞工參與議價過程,若議價後分配的金額只為彌補資方虧損,那對媒體環境沒有幫助,建議提撥部分分潤於「強化第四權韌性」,補助優質報導或調查計畫,並由業者、工作者、數位平台、NGO組織與專家學者共同監督。

純網媒群龍無首 何以發聲?

有關媒體議價的討論,林妏純曾在公聽會直言,這2年來唯一有受邀討論,是文化部邀請ETtoday、報導者、蘋果新聞網等去談,不然都是請DMA(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幫網路原生新聞媒體發聲。

DMA秘書長盧諭緯指出,數位部去年底協助新聞業者與數位平台對話,由文化部、NCC負責邀約新聞業者,包括平面新聞媒體與電視新聞媒體,獨缺網路原生新聞業者,當時協會盼能與會,卻被告知由主管機關邀約公會組織,但網路原生新聞業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從其角度,是很小的產業,難獲重視。

數位發展部預定3月,邀請純網媒與數位平台啟動第二輪對話,指示NCC、文化部去找純網媒代表與會,據悉是透過台北市雜誌商業同業公會聯繫。

但純網媒主管機關為經濟部,卻得由文化部與NCC決定誰能加入,而雜誌的印刷成本、人事成本、資源,與網路媒體完全不同,是否真的能反映純網媒心聲?而沒有加入雜誌公會的純網媒,是否又一次被屏除在外也未可知,諸多狀況也顯現純網媒長期以來「群龍無首」的困境。

媒體分潤 困難重重

對於純網媒在媒體議價的議題上,因為主管機關的模糊,難以發聲,立委范雲建議數位部擔任純網媒的主管機關。但數位部回應,新聞業應有一致性管理機制,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媒體,數位部都不該成為主管機關。詢問NCC、文化部誰來邀訪純網媒去開會,也互踢皮球,說由數位部來發言。

新聞有價立法樣態繁多,可能涉及經濟部、公平會、NCC、文化部、數位部等政府單位,但在這段時間以來,都不見各部會提出配套對策、相關研究或是草案,對比媒體、學界對立法的大聲疾呼,政府單位表現得就像局外人;至於4大公學會、學界,各自對於立法意見分歧,如何整合資源,協力推進法案,也是一大問題。

數位平台Google推出數位轉型共榮方案,Meta也正研擬中,看似釋出善意,卻絕口不談如何分潤,一口價基金對於媒體慘況治標不治本,是否能讓雙方對話聚焦、達成實質進展,正考驗著數位部的協調能力。雖然立委們陸續提出草案,有推進法令的趨勢,但本屆立法委員任期僅到明年1月,又適逢選舉年,朝野是否願意重視相關法令、力促過關,也是未知數。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獨/媒體數位平台第二輪對話 唐鳳曝3月中邀網路新聞業
國內掀數位新聞有價浪潮 平台和媒體議價議題搬上檯面
媒體議價若立法 唐鳳:數位部不會拒絕做主管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