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破2.5兆!股價井噴的輝達可以笑到何時?盤點3大成長隱憂,GPU盛世盡頭在哪?

輝達公佈最新財報的短短一天內,市值便狂飆逾2,000億美元,創下史上第二大單日漲幅!但外界也好奇,如此驚人的成長能夠延續嗎?現在可能影響輝達繼續攀升的隱憂,也漸漸浮現。

輝達本週公佈的2025財年第一季財報中,營收再次創下新高達到260億美元,同時獲利達到148億美元。 這是輝達連續第三季營收繳出兩倍以上的營收增長,而這一季的獲利更是成長了6倍以上

極佳的表現,也快速反應在股市上,輝達股價一舉突破1,000美元大關,創下歷史高點,穩坐全美第三大企業的寶座。

原先外界曾以為輝達推出新產品Blackwell的消息,可能會導致企業暫時觀望,進而使輝達成長放緩,但事實證明,輝達業績一點也沒受到影響。

黃仁勳透露,客戶一直在催促他們交貨,渴望取得GPU投入AI領域,「所有資料中心對GPU的需求多到難以相信,我們每天都在賽跑。」

隱憂一:輝達GPU需求恐降低

儘管如此,高昂的利潤自然也會吸引競爭者覬覦,甚至原先的客戶也會選擇自行開發降低成本。再加上,儘管AI熱潮還會延燒一陣子,多家新創公司已漸漸開始轉變方向,對輝達GPU的需求可能降低。

在AI引發對該領域新創的龐大投資熱潮後,似乎越來越多公司注意到,現有模式難以收回投資硬體設施的龐大成本。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紅杉資本今年3月估計, 業界已經花費多達500億美元購買輝達GPU訓練大型語言模型,但AI新創只繳出30億美元的營收成績。

Inflection AI與微軟 圖/Inflection AI
Inflection AI與微軟 圖/Inflection AI

且有幾家使用輝達GPU的新創公司狀況不對勁。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和主要員工都跳槽到了微軟,幾乎成了空殼,未來營運方針將大受影響,甚至輝達本身也有投資這間公司;曾開發影像生成AI工具Stable Diffusion的Stability AI,近幾個月宣佈裁員10%、執行長莫斯塔克(Emad Mostaque)走人。

隨著AI新創越來越需要找到有效的商業模式,盲目投入需要高成本的大型語言模型領域可能不是上策,《華爾街日報》指出,許多公司開始轉向小而精的模型,專注在特定的任務上,無須依賴輝達產品強大的運算能力。

隱憂二:主要客戶投入AI晶片研發

並且輝達的競爭對手──甚至客戶──也不會放過這麼高利潤、高需求的產品。目前輝達在AI晶片領域的市占率達到80%以上,隨著競爭對手的增加,要繼續維持如此高的占有率也將變得更為困難。

AMD曾在去年12月發表新款MI300晶片,毫不掩飾想搶AI伺服器市場的野心,執行長蘇姿丰也預估,2024年AI晶片得收入將達到40億美元;而英特爾也在今年4月發表新款AI晶片Gaudi 3,預估今年會創造5億美元收入。

許多雲端巨頭正積極開發自家的AI晶片。今年4月Google就發表了Arm架構CPU Axion及下一代AI加速器TPU v5p;微軟則在去年推出首款自研AI晶片Maia,同月亞馬遜也端出第二代AI晶片Trainium2。

axion.jpg 圖/Google
axion.jpg 圖/Google

研究公司TechInsights預計,Google在2023年成為了第三大資料中心晶片設計商,僅次於輝達及英特爾,其主要合作夥伴博通也透露,協助Google製造AI晶片為他們每個季度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營業利益。

外媒TheRegister指出,這些雲端巨頭也都是輝達最大的客戶。雖然不知道確切比例,IDC 歐洲、中東及非洲(EMEA)資深研究總監安德魯.柏斯(Andrew Buss)表示,輝達雖然表現強勁,其成長主要來自6名客戶, 「一年前沒有任何客戶占輝達營收10%以上,但現在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對輝達是種風險。」

隱憂三:AI訓練需求降低

另外,目前對輝達晶片的巨大需求,是建立在訓練AI模型的需求,一旦AI產業的重心從「訓練」轉向實際推出、納入應用,進到「推理」的階段時,輝達的GPU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不過,縱使輝達的前景存在一些挑戰,無法永遠維持成長幅度,外界仍然看好他們會繼續引領AI產業發展,研究公司伯恩斯坦分析師史黛西.拉斯岡(Stacy Rasgon)認為,「他們有必要確保能維持護城河,現在的話我會說他們做得非常好。」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TheRegisterReuters

延伸閱讀:【圖解】輝達市值超越全球多數國家GDP!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排行一次看:台積電也入榜!

責任編輯:李先泰

更多報導
三星HBM晶片測試未過!輝達打槍關鍵在「過熱+功耗」2因素
全球CEO薪資排名出爐!誰賺最多?誰「加薪」幅度最高?一張圖秒懂哪個行業最吃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