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豆漿 含糖量高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民眾健康意識提升,越來越多人選擇飲用豆製飲品,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市售豆製飲品多款含糖量高,前三高者只要喝 2瓶就接近 1天攝取上限,甚至也有蛋白質含量不達豆漿標準。
董氏基金會昨日公布 115件豆漿、豆奶、豆漿粉等產品調查結果,其中,低糖、微糖、無糖品項約占 3成(低糖及微糖為 5件、無糖及無添加糖為 26件,約 33%),除有 4支包裝產品營養標示缺漏「糖」標示,含糖量前三高的豆漿,每瓶添加糖約 23.4公克 -27.5公克,喝 2瓶就快超過每日糖攝取上限。
同時,還有 2支產品的蛋白質含量不到 2%,未達豆奶需含 2.6%蛋白質以上的標準,連調製豆奶都不是,品名卻為「豆漿」。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指出,豆漿就是豆奶,但豆漿製品根據蛋白質含量而有不同種類,大豆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成乳狀飲料、蛋白質達 2%以上就可標示調製豆奶,含 50%以上豆奶原料,以大豆或大豆蛋白產品經加工處理後製成並包裝成乳狀飲料,必要時得添加營養劑及風味料、蛋白質含量 2.6%以上則是豆奶。
由於目前法規並無強制規定市售包裝豆奶應標示是否為調製豆奶,董氏基金會呼籲主管機關應規範廠商於包裝上依產品濃度進行更明確之分類標示,以維護消費者知的權益。
董氏基金會建議民眾在早餐搭配或運動後,均可挑選低糖、微糖或無糖的豆漿補充蛋白質,運動後喝豆漿也可幫助肌肉生長,避免身體蛋白質因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而耗損。若一開始無法習慣無糖豆漿味道,可從低糖、微糖依序到無糖,漸進式的調整自己的口味。素食者以豆類製品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在選擇大豆飲品時,也應選擇蛋白質高、低糖之產品,建議不論是否素食每日豆漿攝取皆以 1-2杯為宜。
董氏基金會也建議民眾,可透過豆漿加熱判斷濃度法,簡易比較出豆漿濃度,豆漿愈濃愈快出現豆皮,愈稀就愈慢出現。另優先挑選無加糖的清漿,對身體健康較無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