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難扭轉中美關係

(圖/美國國務院官網)
(圖/美國國務院官網)

外媒近日確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將於下周訪問中國大陸,這算是經過數次延遲乃至取消之後終於與大陸達成了共識。不過,這與其說是中美關係改善的信號,不如說是大陸面對美國的溝通需求所不得不做出的象徵性回應。此前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克里騰布林克,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貝蘭也訪問了大陸,並與大陸外交官員進行會晤,想來也是為了溝通更高層級的訪問而來。

之所以說布林肯此行並不會有實質成果,主要是建立在美國近年來對陸政策與措施的基礎之上。最近這次大規模的齟齬是因為氣球事件,雖然美國外交系統有意降低事件的敏感度,但美國輿論和政界都想藉機炒作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威脅,美國政府也只能繼續在檯面上採取強硬姿態,而這些姿態也最終演化成實際的政策。

對大陸來說,即便是能看到美國政府想改善關係的初衷,但也對他們改善關係的能力深表懷疑,更何況美國還在繼續對大陸各領域和人員進行制裁,這對中國大陸來說都是無法繞開的障礙。同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陸國防部長也拒絕在新加坡與美國國防部長會晤的邀約。

這並不等於大陸不想改善中美關係,恰恰相反大陸也有充足動機想要改善,因為大陸自己也是中美關係良性發展的受益者。問題在於,關係改善不是表面工程,而必須真正從中獲益,如果只是為了重啟高層互訪,對一些危機處理保持密切溝通,這就仍停留在表面,而美國對大陸的打壓並不會因此改變,美國編織的對華包圍圈也不會因此就消失。

布林肯此行也是同個道理,雖然他將會與大陸高層進行各項議題的坦率溝通,但那也不過就是溝通而已,美國並沒有想要讓步的誠意和動力,而大陸也確實沒有往回退的空間。事實上,美國立場大陸一清二楚,高層對話在訊息傳達的層面不會帶來更多增益。

不過,美國確實也意識到了近年對大陸的極限施壓操作,確實也讓美國自己付出不少代價。對大陸周邊國家的拉攏,當然不是無成本示好,若想得到這些國家的配合,就必須釋出政策利多,但實質成果卻又不見得立竿見影,只能在宣傳戰贏得一些嘴炮效果。

而中美的摩擦尤其是軍事層面上,也不斷見諸報端,這也讓美國的行動困難重重,後續要付出的代價也不斷上升。這同樣可從俄烏衝突得到借鏡,雖然烏克蘭成功拖住俄羅斯,但美國和歐洲各國的援助也所費不貲,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以此推論美國在台海問題上的成本投入,可能會更加成為無底洞。

因此,美國或布林肯要想真的取得一些實質成果,那就必須先想想自己能放棄什麼或做出什麼讓步,美國也必須從一些臆想的恐懼中掙脫出來。還有一個客觀現實必須面對,那就是中國大陸不是蘇聯也不是日本,美國想用同樣的打壓方法拉開與第二名的差距,顯然不會再次取得成功,美國必須換一種思路或者學會接受大陸崛起的事實,正如許多歐洲國家正在逐步轉變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