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初期症狀 單側手抖、僵硬「撲克臉」醫師喊話不是絕症! 【彭博士觀風向】

帕金森氏症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大多於55到60歲之間發病,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據估計,台灣的盛行率約為每10萬人口150到300人罹病。Yahoo TV《彭博士觀風向》請到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蔡昇宗說明帕金森氏症的發病原因,以及治療方式。

帕金森氏症不只會手抖

多數人對帕金森氏症的第一印象就是手抖,但實際上只有一半的病人會有手抖的症狀,其實它影響最大的是動作變得緩慢,甚至表情變得僵硬。要初步檢測是否患帕金森氏症,可以反覆將大拇指跟食指夾起來,若是患者夾個三、四下就很像被黏住一樣,或者打開又卡住。

遺傳患病機率低

台灣和國際上因爲遺傳而患帕金森氏症的發生率只佔了1%到3%,患者其實不用太擔心會影響到兒孫輩;即便是1%的遺傳因素,也可以用一些方法去抓基因病變。過去的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帕金森氏症跟化學農藥、重金屬的工作有一些接觸的話,的確是有高危險的發生率。

藥物有效控制病情

帕金森氏症主要是因為腦中分泌多巴胺的神經萎縮,因此最直觀的治療方式就是靠藥物補充。現在口服的藥物包括補充左多巴,也就是補充它沒辦法分泌的神經傳導;還有多巴胺促進劑,直接針對下游的神經刺激;以及直接補充多巴胺,維持神經傳導的濃度。只要按時服藥,在剛發病的5到10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保持動作順暢,讓人看不出來有得帕金森氏症。

微創手術風險低

雖然說藥物可以抑制帕金森氏症,可是服藥久了藥效容易變短,又或者是藥物會產生「異動」的副作用,這時候就有人會考慮進行微創手術,把一個1毫米左右的晶片放到腦部去刺激它。這樣的手術已經問世超過30年,可以說是常規、低風險的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