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門,什麼場合該有什麼行為表現的能力,孩子可以不懂,但你不能不教!

二花小姐(未來Family作者)

「出門很歡就回家!」相信許多家長在街頭、餐廳、各種景點...聽過這樣的教養方式,但要實際執行起來卻很難像話說得灑脫,文中告訴你「如何演好這場戲」讓你在孩子眼中不再只是說說而已的紙老虎!

我認識兩個孩子,從還是嬰兒到現在先後進入青春期了,除了公園或學校操場,是幾乎不帶出門的。問他們的媽媽為什麼不帶他們出去走走?買東西也可以幫忙提啊!

原因永遠只有一個:很難帶,管不住。

要孩子有「正確的行為」必須從小教育起

嬰兒期怕外面髒不想帶出去這就不用多說了;到了學步期,出去不願意坐推車很難帶,不如不要出門,在家玩也一樣(才不一樣);學齡前期雖然能走能跑了,但是只要出門就太興奮,亂跑亂摸亂拿東西,更是不敢出門!到了學齡期更難控制,大概太少出門,無論到了哪裡,在什麼場合,一律當做遊樂場追趕跑跳碰,在大眾交通工具上沒少被白眼,甚至還會破壞公物!我帶過,真的會叫不敢。

於是直到進入青春期了,除了校外教學或參加同學生日派對,活動範圍依然只侷限於公園和學校。孩子漸漸也不願意出門了,但奇怪的是,碰上必得出門的時候,又突然打回原形,說得好聽是恢復童真,說得坦白是依然像不懂事的小朋友一樣,大聲喧嘩、四處衝撞。

孩子帶出門累壞大人一點都不稀奇,哪個孩子不好動、不好奇?走路直直踢正步眼不斜視那才叫奇怪。

但這不表示孩子無法學會出門該有的行為,以及分辨什麼場合該有什麼行為表現的能力。

3、4歲的小孩可以不懂,但若因為覺得不懂就不教,也不給他們練習的機會,到了7、8歲他不但一樣不會懂,還不會聽你的!

我在澳洲帶孩子時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西方孩子嘛,跟大家印象中的差不多,自由又隨性!(為什麼說「差不多」,差在哪裡?馬上解答~)

澳洲教養法比較放鬆,提倡體諒孩子的情緒和允許適當的發洩。所以在公園、在商場經常可以看見孩子躺在地上打滾+大哭大叫,父母雖然無奈但還是泰然處之,路人也見怪不怪,反而還會向父母投以「我了解,我們都走過這段」的同情眼神。

到了公園或運動場,哎呀,那是一個野啊!哪一家的孩子沒有摔斷手、跌斷腳、頭破血流過?假日的急診室全是孩子來報到(男人的運動也都在週末,所以急診裡除了小孩子還有長不大的老孩子)就連保險公司都推出「兒童專屬意外險」,澳洲孩子的野果然是經過市場行銷認證的啊…!

剛剛說,跟大家印象中的「差不多」,是因為這是一般人常見到的一面,很容易有錯誤的印象。其實還有另一面是很多人不容易見到,或是經常被忽略的。

說也奇怪,那些平常超級失控的孩子,進到了博物館、展覽會場甚至超市購物時,突然間神經都接好了!腳踏實地,小聲交談,當然也會有興奮到跳起來、大聲呼喊夥伴或爸媽來看的時候,但是自己很快會警覺到,立刻把音量放小、腳步放慢。就算真的興奮過頭,只要隨行大人一提醒,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理智。

我一開始注意到這些這些澳洲野孩子(噓,我沒這麼說)室內室外判若兩人的表現時非常的納悶?明明剛剛還在外面還像個坦克車橫衝直撞啊!(我幾乎都忘了他們的存在)

漸漸地我發現,平常看似隨性到幾乎有點放任的澳洲父母,多數在「行為」上非常有原則。英文裡說「behave」,中文翻譯雖說是「守規矩」,但是指的又不是有形有條文的規矩,比較接近「有正確的行為」的意思。

在什麼場合,該有什麼樣子!

到人家家做客,有做客的樣子;去參加趴踢,再嗨也還是有趴踢該保持的分寸;在公園裡玩有在公園玩的樣子;在學校有在學校的樣子;在球場上有球場上的樣子;在博物館、展覽館就該有參訪的樣子,以此類推。

如果做不到,很簡單。就是「回家」!在這些場合三不五時都可以看見父母或照顧者對孩子說:「好了,你不behave,我們回家!」孩子當然不甘心,不會輕易就範, 父母先會用說理的,重申「現在立刻要回家」的原因:我們出門就約好了,沒有behave, 我們就回家!

有的孩子很天使,知道自己理虧,乖乖就走了。當然,日子通常沒那麼玫瑰,玩瘋了才會不守規矩嘛,現在被喊卡說要回家更是無法接受,情緒整個大崩潰!但是哭也好鬧也好拳打腳踢也好,好話說完後爸媽用拉的、提的、扛的,回家!

所有的兒童心理學家、行為學家都會告訴我們:「孩子就是不斷的在測試父母的極限。」他們會一直推、一直推,看這次能不能把父母的規範推大一點、推鬆一點。一旦這次被推動了,孩子是世上最聰明的生物,他們從此知道父母的弱點在哪裡、罩門在哪裡、最擋不住的攻擊又是哪一招!

所以教養裡很強調consistency — 一致性,不單指所有照顧者的態度要一致,更重要的是每次執行也都要一致、要貫徹。只要一次鬆懈了,就等著砍掉重練吧!(成人世界的法律和規範又何嘗不呢?不徹底執行的結果就是人人想鑽漏洞而且漏洞人人鑽呀!)

教養中我們也強調「因果關係」,孩子從「後果—consequences 」中學習到的,遠比大人苦口婆心、碎碎嘮叨印象深刻幾百倍,也有效幾百倍!

澳洲孩子在父母的「行為不對就回家」政策徹底執行幾次後就知道因果厲害了。未來只要輕輕提點,孩子就會有如醍醐灌頂般立刻清醒過來!

我不知道澳洲父母怎麼能這麼看得開,說回家就回家?問他們,他們總是兩手一攤,就是這樣啊!

可是對我自己要執行起來發現是有難度的耶~出門玩真的要立刻打道回府,有時不可能,有時自己也覺得很可惜呀!壞了興致可能還浪費了錢…。

(推薦閱讀:養成孩子的好習慣、好行為《看漫畫輕鬆學:整理收納+禮貌禮儀》讓好的行為成為一種直覺與慣性!)

堅守底線,並讓孩子清楚瞭解規則

所以我的解決方法是:演一齣現在就回家的戲!

找一天(事實上要多找幾天),故意帶孩子出去,去他最常失控的地方,雖然還是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做某某事,去某某地方玩,但是今天我其實沒有要買東西、沒有行程、沒有具體的計劃,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回家」!(有這樣挖洞給自己的孩子跳的嗎?)

如果孩子今天不幸(咦?)表現很好,太好了,我們賺到一天,就好好享受沒有目的,單純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如果孩子老毛病又犯了,太好了,今天就是專門拿來徹底實行:「行為不對,我們就回家!」

至於,怎樣的行為叫做「對的行為」,就沒有放諸四海皆相同的標準了,要隨著孩子的年齡、心智狀態、目前行為的狀況…等等做調整。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多,也不要急著一次就全部糾正過來,那只會讓孩子覺得怎麼動輒得咎,心理上很難負荷反而無法控制情緒和行為!

記得一哥不滿2歲、安妮5歲時,有次和婆婆一起帶孩子到超市購物,孩子一路跟著我的推車,幫我找下一樣要買的東西,中間偶爾脫隊去東看看西摸摸,對什麼東西都好奇(這間超市如我家廚房,天曉得他們到底為什麼還是覺得什麼都很新鮮)。

帶孫帶到怕的婆婆很驚訝地說:「妳這兩個怎麼會這麼乖?出來都不會亂跑或是亂拿東西?上次那個xxx一來就太興奮,整場亂跑,還摔破了某某東西!」

因為他們常出來買東西啊!突然看見明星很興奮,要是明星住在家隔壁天天見到,也就沒那麼稀奇了是吧(誰要你舉這種例子)。因為常出來,他們知道出來到了購物的地方該有的行為是什麼,至於想摸想拿,哪個孩子不好奇?有練過就不擔心!

孩子還小時到了店裡,我們都怕孩子不小心摔壞了東西,不准他們碰,但是越不讓看、不讓拿,孩子越好奇啊!

所以我告訴孩子:可以看,但是想碰一定要媽媽在的時候一起摸才可以!

當孩子想看想摸某一樣東西時,我就會把那樣東西拿起來讓孩子摸(如果可以拿的話,請勿觸摸的那種當然不行),這樣做是避免孩子不小心戳得或摸得太用力東西掉到貨架下摔了。想拿的話,若是情況允許,我會讓孩子拿,同時捧著孩子的手一來幫他們分擔重量,二來保護物品。

等孩子大一點會控制力道了,懂得什麼東西是易碎的、不可以拿起來的,我就讓他們可以自己摸,但是只能用一隻手指頭!想拿起來一定要叫媽媽!

我甚至會故意帶孩子去便宜的店,練習拿之前詢問、練習小心拿起輕輕放下,就算真的打破了也還賠得起,這也是孩子從「後果-consequences」中學習的最好機會!當作花錢上課,腦力開發或補習才藝費用都捨得花了,「學習正確的行為」,花點小錢不算冤枉。

但是若不遵守我們的約定,在店裡亂跑,或是沒有經過媽媽同意就摸就拿,回家!

同樣的,如果每次去公園或遊樂場,孩子就是要霸佔著一樣玩具不輪流,或是對別的孩子有攻擊性、不禮貌,那就是只要這個行為出現,且不聽勸告,回家!

到展覽會場博物館喧嘩亂跑,警告無效,回家!

聰明的,舉一反三一定難不倒你!

最後,演「回家」這齣戲有個最重要的前置作業,就是「打廣告」!

出門前就要先告訴孩子今天去哪裡?做什麼?該有的行為是什麼?不可以出現的行為又有哪些?哪些行為出現我們就馬上回家?

出門前孩子一定都一朵花的答應,好好好我會我知道我保證。到時候記得提醒他:「我們出門前就說好的!」記得,這是一個肯定句,不要問孩子「我們說好的,對不對?」這不是跟孩子談判,是挖洞給自己跳!孩子會耍賴會說沒有說不記得了。孩子,我只是提醒你這個事實,沒有問你!

大人們切記,這齣戲要能演出成功,一定要演好演滿!先預祝各位,開鏡順利,個個都是戲精!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