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梅克爾的政治遺產

德國總理梅克爾將結束長達16年的任期,不愧為戰後歐洲乃至世界歷史傳奇人物。梅克爾卸任前仍念念不忘中國,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舉行氣氛友好的視訊會晤,並建議新任德國政府務實處理德中關係。在西方「新冷戰」思潮下,德國新政府對中政策調整似乎不可避免,但至少會保持節制,這進一步突顯出梅克爾政治遺產的寶貴。

首先,梅克爾任內穩健的財經和工業政策,避免了德國經濟追隨英美「脫實向虛」的錯誤傾向,這對世界經濟具有積極意義和參考價值。政治經濟學存在「景氣循環理論」,意即民主政治的選舉週期,往往與經濟景氣掛鉤,執政者為求連任,通常在選前大開政治支票、刺激經濟,但對整體經濟結構並無助益。2006年梅克爾就任總理後,德國GDP從不到3兆美金成長到接近4兆美金,並且從容度過金融海嘯、歐債危機以及去年疫情的考驗。

關鍵的是,德國製造業仍然占據國民經濟接近3成,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例3.7%處於較低水準,遠低於美國的8%以及中國大陸的10%。由此可知,梅克爾任內「重實業、穩金融」的政策導向,避免了金融資本主義體制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因此,近期學界將對岸「打壓資本」和「監管經濟」一連串政治動作,解讀為對德國模式的借鑒,似有其道理。

其次,梅克爾任內德國發揮具公信力的國際事務斡旋者角色,本質是順應並尊重冷戰後「文明國家」重新崛起的歷史潮流,並助推歐洲真正形成「同一個聲音」。梅克爾在位的16年,恰好見證並參與了21世紀初的三大歷史轉折:中國崛起、伊斯蘭世界反抗西方、逆全球化民粹主義興起。在這個過程中,德國才是真正彰顯「巧實力」的典範,成為新的世界政治版圖的塑造者。

若以更宏大的歷史縱深觀察,1990年代由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只不過是蘇聯解體、冷戰終結後西方自由陣營分享「戰利品」的過渡期而已。歷經20年之久的演變,當今世界出現了以AUKUS為核心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以德法為核心及以歐盟為平台的「歐陸文明」、以突厥國家組織建立為標誌的「泛突厥─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以及「東亞文明」五大板塊。梅克爾最亮眼的3項外交成績,第一是坦然接受並充分利用中國崛起,第二是堅定樹立起歐盟獨立於英美的對外路線和價值判斷,第三是向伊斯蘭世界表達良善態度,包括參與伊核談判、以及頂住壓力接納中東難民。這3項並非互相孤立,聯繫起來就能看到,梅克爾推動世界多極化的努力。

作為一位女性領導人,梅克爾透過親身證明了長期執政並非是「強人」專利,在優質政治制度的保障之下,「常人」同樣能夠長治久安。盤點世界主要實權元首的任期,普丁在位21年、艾爾段掌權18年、安倍晉三前後累加也有9年,而在位16年的梅克爾卻很難與「強人」二字掛鉤,不僅因其親和力始終不帶「政客」作秀味道,更是憑藉這次華麗轉身贏得國際社會一致讚賞,這恐怕是除了寶貴的戰略和政治遺產之餘,梅克爾留給世人更深邃的思想財富吧!

(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