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乳癌更棘手,全切或部分切?美國乳外醫學會:存活率相當

乳癌對於國人的威脅正在增加,對於年輕族群亦然。年輕病人的確診期別往往較晚,治療上更困難,過去許多人誤以為乳房全切除更有機會續命,不過這個迷思漸漸被打破,近期新研究證實,年輕病人選擇全切除或部分切除,其實存活率相當。

過去十年來,台灣新確診乳癌的女性人數快速成長,2010年(民國99年)新增不到萬人,2019年(民國108年)的新增數字已攀升至1萬4,865人。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疾病對於各年齡層的威脅都在增加。根據我國癌症登記報告及人口統計資料,雖然40歲以下患者相對少數、只佔所有患者7~9%不等,但她們在同齡女性人口中的佔率,已經悄悄自每10萬人15.49人罹病,增長至21.83人罹病。

同時,年輕患者的腫瘤經常更具侵略性且被發現得較晚期——我國34歲以下患者裏頭,每5人就有1人初次確診就走到癌症的第三期或第四期,這個比例較年長患者多出不少,治療上更棘手。

(過去十年來,我國每年新增的女性乳癌人數持續上升,其中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佔率患者約7~9%不等。這個佔率相對低,但是在同齡人口中的發生情形卻持續增加中。資料來源 /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 整理製圖 / 羅真)

乳房全切 ≠ 更高的存活率

今年度美國乳房外科醫師學會(ASBrS)年會在拉斯維加斯舉行,近日甫落幕。年會是醫學界交流新醫療技術與新研究的場域,而年輕女性患者的手術切除議題,是今年受討論的話題之一。

美國萊文癌症研究所乳房外科腫瘤研究員克里斯汀.佩斯塔納在學會發布的新聞稿中提到,她相信,很多年輕女性患者受到自身年齡影響,加上誤認為積極療法等同於更好的存活率,因此選擇進行乳房全切除。但是,乳房全切除相對容易帶來感染、傷口問題、慢性疼痛以及後續多次的重建手術,「一個乳癌手術治療的決定會產生很多影響,這將會伴隨這些女性的餘生。」

有鑑於此,臨床上需要為這個佔率較少、代表性較弱的族群累積更多實證研究。佩斯塔納與她的團隊在今年度年會上發表的論文,正是探究不同手術方法對年輕病人存活結果影響的大型研究之一。

40歲以下 手術方法不影響存活效果

她與研究團隊回顧檢視萊文癌症研究所資料庫中,885名2010~2019年被診斷「非轉移性的侵襲性乳癌」且接受治療的女性患者資料,最後納入資料較完整的591人進行分析。他們根據腫瘤的分子亞型對病人分群,檢視其期別、腫瘤分級、手術或療法、以及其他人口統計資訊,並進行術後的療效追蹤。

追蹤超過5年半,研究團隊發現,整體而言,乳房全切除或部分切除,並不影響任何分子亞型的整體存活結果。此外,遵從醫囑服藥很重要;在荷爾蒙受體陽性及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HR+/HER2-)的組別中,有85.4%的患者使用抗雌激素治療,只有沒遵從處方的患者被發現有較高的死亡風險。

世界潮流走向「降階治療」

「近年來,世界潮流走向『降階治療』,也就是盡量在最小傷害下獲得一樣好、甚至是更好的治療結果,能保留乳房就保留乳房,」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暨乳房外科主治醫師王文科說。

他解釋,上述研究中納入的「非轉移性的侵襲性乳癌」泛指第一期到第三期的乳癌。一般來說,第零期到第三期的乳癌治療目標都是治癒,醫師會根據期別和腫瘤生物特性,與病患以共享決策的方式制定個人化的治療計劃,視情形先手術、或先化療再手術;手術部分可能採取乳房部分切除或全切除,再根據患者的復發風險,於術後處方局部性的放療,或是全身性的治療,像是化療、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治療等,因此「單單外科手術怎麼選擇,對乳癌的預後相對不是那麼重要」。

「除非是具有高度復發風險的患者,才有必要考慮全切,」王文科補充,攜帶乳癌致癌基因BRCA1或BRCA2的人,其終生罹癌的風險高達60~80%,一般針對像這樣有遺傳史或家族史的患者,才較建議切除全部乳房。

營養過剩?「乳腺緻密」提升乳癌風險

談及年輕乳癌患者的腫瘤之所以相對棘手、較晚期被發現,王文科解釋,一方面是帶有特殊基因的人可能較早發病,而這些基因會使腫瘤細胞分化的惡性程度較高、較易擴散,像是三陰性乳癌患者就有高比例的人帶有BRCA1基因缺陷。另一方面,許多人可能因為自己年輕、不特別關注自己的生理變化,且這個族群尚不是我國免費乳癌篩檢的對象,因此不慎錯過早期發現的機會。

還有一個討論是關於當代人的乳房組織特徵。王文科說,高熱量飲食可能影響當代人乳腺生長得較密集,這與乳房罩杯大小無關;乳腺多,發展成乳腺癌的風險自然較高,因此「緻密型乳房」本身就是乳癌的風險因子之一,這群人在35歲後的罹癌風險便會大幅增加。同時,在乳房X光攝影中,緻密乳腺與乳癌腫瘤均呈白色,因此可能造成臨床人員不易分辨是乳腺還是腫瘤,使篩檢準確率降低。

因此他建議年輕人宜經常自我觸摸檢查,並且在30歲起,每年自行至醫院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

醫籲30歲起年年檢查 政府未補助年度也就醫篩檢

目前,衛福部國健署針對45~69歲所有女性、以及40~44歲具乳癌家族史(指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曾有人罹患乳癌)婦女,提供每兩年一次免費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

有鑑於X光攝影檢查有可能將腫瘤誤判為緻密乳腺,因此王文科建議民眾,除了定期接受政府每兩年補助一次的乳房X光攝影檢查,在中間沒有補助篩檢的空檔年,也宜自行前往醫院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如此搭配更能有效提升篩檢效益。

「台灣的乳癌確診數大概以每年2%的速度在增長,各個年齡都在增加。減少高熱量飲食、減少暴露於環境荷爾蒙以及定期前往醫院篩檢來降低威脅,是民眾可以盡量努力做到的事,」王文科說。

延伸閱讀:

乳頭癢原因不只懷孕、哺乳,乳頭癢恐是乳癌?4點檢測

引進全台首例乳癌整形手術 乳房名醫陳達人:乳房保留還要漂亮才有意義

乳癌病友該做乳房切除還是保留?醫師:無論哪種方式都可以立即重建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